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教育活动设计优化措施

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教育活动设计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要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可见,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开展,与幼儿园的课程是息息相关的,区域活动为课程的实施搭建了平台。以自然为主题的区域是以养殖动物、种植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手工区内进行的构造活动,可以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

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教育活动设计优化措施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要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可见,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开展,与幼儿园的课程是息息相关的,区域活动为课程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一)区域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本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外,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孩子们的兴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不能照搬,适合自己本园的才是最好的。区域的设计与划分必须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进行,区域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各个主题的分配要依据实际空间、幼儿认知、年龄段等条件。区域的主题一般可设置为以下几类:

(1)自然主题区。以自然为主题的区域是以养殖动物、种植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其教育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生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知识。在自然区内可以根据季节种植一些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也可以养殖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在教室内,还可以利用花盆种植反季节的植物,用鱼缸饲养鱼、用笼子饲养鸟等小动物,使幼儿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区域内可放置隔断架,将动植物按类摆放整齐。教师可绘制观察表,贴在墙上,让幼儿进行记录。

(2)手工主题区。手工区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幼儿手工创造活动为主的教育区域。手工区内进行的构造活动,可以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在手工活动区内,要为幼儿准备一些用于构造活动的材料,如废旧纸板、小木块、针、线、布头、纽扣等,手工区的材料要经常更换,并按材质不同分类摆放,以便于幼儿利用不同材料进行不同的构造活动。

(3)语言主题区。语言区是幼儿进行语言锻炼的活动区域,语言主题区域设计一般应有启发幼儿说话的景物。如利用玩具柜的背面挂一块布,画上美丽的景物,组织幼儿把旧图书里的人物、动物剪下来做成贴绒教具,进行桌面表演和讲故事等,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主题区。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区域设计中一般以幼儿园常识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主,把一些能够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物品集中在科学区内,并定期更换区域内景物设计,以启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区域内放有水箱、木块、小木船、磁铁、蜡烛、塑料袋、小瓶子等不同材料,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以了解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观察事物变化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材料的摆访应是开放式的,能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取放。

(5)阅读主题区。设立图书阅读区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自己阅读儿童读物,幼儿能够读懂或看懂的读物是启发幼儿智力的重要工具,从小培养幼儿认真阅读的习惯是使其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设立图书阅读区是非常重要的。在图书阅读区还应备有糨糊、纸条、剪刀等物品,供幼儿随时修补图书使用。

(6)社会活动主题区。所谓的社会活动区是指根据幼儿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按照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的某种场景,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模仿社会实践活动。如娃娃家、儿童医院、小商店等,在这些区域设计中不仅有一定的场景,还要准备一些仿真玩具,以便于幼儿利用这些场景和玩具进行不同角色的创造性游戏。

2.区域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的原则

区域是孩子们的区域,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创设区域时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除了区域主题是以幼儿兴趣为参考设立的以外,在整个创设过程中,都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建,让幼儿真正做区域的主人。

(1)共同商讨区域需用的材料,并一同收集、布区。如,在创建“恐龙博物馆”时,通过与幼儿谈话确定了该区需用的料后,师生分头准备收集。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有关恐龙的图片、书籍、模型等,老师收集了一些树根、树枝、仿真花、草等。材料收集完后,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商讨摆放这些物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恐龙博物馆”诞生啦!

(2)幼儿自己制定区域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布区完成后,让幼儿自己讨论进入该区的规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绕平时玩区时出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该区规则,并让孩子们自己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贴在活动区内。由于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定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遵守。

3.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安全卫生,有科学性

区域活动是以材料为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投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该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1)区域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对于其中投放的材料首要的要求是要安全、卫生。对于游戏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无毒、无异味,而且应该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应该慎重投放,以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卫生。

(2)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如小班上学期、下学期游戏区里的材料就应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同是结构区大、中、小班投放的结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小班的相对容易,而大班的相对应有难度。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该注意的问题

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是幼儿建构、学习和发展的媒介,因此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也是教师影响和规范幼儿的活动行为,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区域的材料虽然是静态的,但生态式区域活动则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来,以材料为影响幼儿的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材料要丰富、有变化,以激发幼儿活动与探索的兴趣

材料是否丰富、有趣、可变对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及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区中有趣的凸凹镜、奇妙的磁铁、会变的三原色沙漏、转盘、拼图等,生活区中的夹弹子、动物喂食、小猫钓鱼等,计算区中的图形、数字宝宝七巧板、多变的几何体等对幼儿都充满了诱惑,幼儿玩的兴趣就很浓。但仅仅丰富而没有变化的材料也难以长久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添加材料、组合材料,用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如美工区的幼儿在进行竹根的装饰彩绘,当老师观察到大部分的幼儿只是根据竹根的自然形状把竹根简单地装饰成一个娃娃或大树。即将结束活动时,老师适时地又增添了棉花橡皮泥、小细管等,这时这种“新材料”在瞬间给了幼儿新的信息,给他们的制作带来了新的刺激、新的目标,很多幼儿又纷纷拿起竹根继续装饰,进行新的探索,有的幼儿利用棉花把竹根装饰成了长长的一条“龙”,有的幼儿利用橡皮泥做辅助把竹根装饰成了一台“机器人”……富于变化的材料为幼儿的探索,为幼儿创造性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挑战。

2.材料要蕴含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区域活动的材料不是随意投放的,所投放的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的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发展水平,使材料蕴含或物化着教育目标与内容。当幼儿操作这些材料时能揭示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教师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所能获得的。如中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的三原色,就是希冀幼儿通过玩颜色游戏感受与发现三原色变化的现象,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建构关于颜色变化的规律。再如小班生活区提供纽扣、穿木珠、串线板等材料,目的是锻炼幼儿手指、手腕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所以,区域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都是教师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www.xing528.com)

3.材料要有层次性、系统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解出操作层次,并构成系统性,以满足幼儿学习的不同需要。如,老师在图书区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并提出不同的要求: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录音机、磁带、耳机让他们学习仔细认真地听故事,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为能力中等的幼儿提供图书,锻炼幼儿看图阅读的能力及习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故事的部分情节,让幼儿依据情节自己想象故事的发展并进行表达与表现。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这样使区域活动不仅适应了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幼儿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更多地体验到自信。

4.材料要有探索性

材料的探索性指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是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尤其是在动手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当前很多教师在材料的探索性上往往存在误区,将探索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造成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没有对幼儿的心智提出积极的挑战,使区域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所以,材料的探索性就是强调材料不仅仅要便于幼儿操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基础上的积极动脑,是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的交织进行。如有的教师给幼儿投放一个用硬卡纸做成的时钟,让幼儿依要求拨出不同的时间,就仅仅是一个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不具有探索性。而给幼儿提供钟面、时针、分针、数字等材料,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时钟,这就是充分具有探索性的活动,因为在组装时钟时,幼儿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数字怎么安排,时针与分针如何协调,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就不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5.依计划投放与变更材料

生态式区域活动强调区域材料的投入要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把材料一股脑全部投入进去,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变更材料,放纵幼儿片刻的兴趣与兴奋(即,“毒瘤反应模式”)。应分期分批地投放与依计划不断地更新材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与逐步深化探究。如教师在小班益智区首先给幼儿投放的是图色单一、形状规整的2~3块组合的拼图。当幼儿逐渐积累了一些拼图的经验后,教师就开始投放了由4~6块或8~10块组合的颜色各异、形状也不一的拼图,幼儿拼图的积极性一直被保持在最佳状态。再后来,难度逐渐加大,拼图的图案、颜色、形状也随着幼儿的想象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地面临着认知的挑战,也不断地为自己的每一次成功而欢呼。

区域材料是教师借以促发、改善幼儿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媒介。不同的材料蕴含不同的目标,包含特定的信息,引发幼儿特定的操作、探索,并以材料来间接地暗示、调整、调节幼儿的建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也就渗透其中了。

(三)不同年龄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1.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同时,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为了促进中班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教师应解决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告状”及“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教师一方面应与幼儿一起讨论、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应巧妙地引导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合理的交流。如教师可以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发色卡,规定在区域活动中,持不同色卡的幼儿必须结伴活动。运用这种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进行了隐性的调配。

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指导主要放在交流的有效性上,提高交流的水平。教师应创设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提供小木工、斜坡、球、轨道等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材料。为了操作这些材料,幼儿必须分工协作,这将使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从中体验到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也可获得交往的经验。

2.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们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为创造打下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平行游戏来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应创设适当的环境,营造创造的氛围,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鼓励他们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进行初步的创造。如利用辅助材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由简单的问题受到启发,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中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投放的材料上。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以利于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探索和创造;另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体现开放性。如半成品材料,具备了多种组合和变通的可能,可促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不断地创新玩法。随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尝试阶段性、系列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同一种材料,由易到难不断地提高操作难度,以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创造。如夹食物材料,可以不断升级为暗箱夹物、管道夹物等,让不断出现的挑战去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大班幼儿创造力有较快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中的“闪光点”,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进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如同样的操作材料,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功能等方面举一反三,大胆探索多种玩法和规则。教师还应注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启发性的提问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火花。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庭中?”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则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等。

3.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地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讲清楚操作的程序;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于技能性问题,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结果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就讲解示范,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幼儿求助时,不妨与他们共同思考:“为什么会出错?错在哪里?”并进一步与其讨论:“怎样才能不出错?”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初步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在“试误”中不断地调整,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思考的习惯。有时,大班幼儿不能解决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心观察、分析自己操作的情况,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或具体操作的方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4.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为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不要过多地干涉或评价,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如“你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再来一次会成功的”。这样,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日渐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暗示性功能,为幼儿自主地探索留出空间,尤其在涉及必要的技能学习时,可尝试运用图示、流程图等方法,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攀爬的阶梯,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必要的技能,如在投放新图书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示法向幼儿提出阅读的要求和问题,让幼儿在阅读完新书后在图示表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定较明确的阅读目的,让他们能带着问题,认真观察画面,寻找画面间的联系,思考画面内容,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大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应着力于操作的计划性上。在区域活动中,凡是能够让幼儿自己选择、计划和做出决定的地方,教师就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引导幼儿参与学习计划的制订,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教师应成为幼儿决定和计划的支持者,为幼儿执行并完成计划提供适宜的条件与必要的帮助,并使幼儿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计划与决定,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