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城镇化中的重点与难点

农村城镇化中的重点与难点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推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转型期城市规划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农村城镇化中的重点与难点

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6]。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推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但是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寻找对策,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现阶段和未来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

“转型期城市规划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27]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的合理规划也是现阶段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截止到2008年,我国小城镇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仅从数量来看,已经从1954年的5400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城镇人口近8亿,占全国人口的45%。但数量繁荣的背后,小城镇建设的盲目开发无序发展造成的质量低下现象令人堪忧。首先是人口凝聚力差。截止到2008年,我国镇区人口近2亿,占城镇人口的33%,镇区面积近90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约2330人/平方千米,建制城镇人口普遍偏少,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造成许多城镇名不副实,这种在小腹地和小吸引范围内的内部积累式自发发展,难以产生极化效应,发展速度有限,竞争能力提高缓慢。[28]有的小城镇还存在滥设开发区的现象,全国的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超过总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在2006年的全国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中,仅浙江省一省就清理出了1000多个开发区,其中一个工业型的小城镇竟然设有5个开发区,挤占浪费耕地现象严重。大量“空心化”的小城镇建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各自为政,铺开摊子搞建设,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小城镇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盲目无序也造成用地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土地的资源价值长期以来一直被严重忽视。新时期城镇化建设开始以后,由于整体建设体系缺少规划,加之小城镇个体对土地利用缺少自觉保护意识和有效调控手段,粗放型征地、不合理占地、浪费用地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小城镇建设用地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许多小城镇不具备工业化、城镇化条件,盲目扩张占用耕地,大搞形象工程建设,盲目模仿大城市,结果非但没有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反而导致优质耕地的丧失,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有的大城市则不顾城乡功能的合理划分,利用行政权力不断吞并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乡、镇,利用摊大饼方式直线推进城镇化,结果由于资源能力有限,与城镇化建设初衷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不仅许多失地农民实践中没有能力或条件享受非农业户口居民的福利,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地浪费流失,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削弱了城镇化的发展后劲。除此之外,高度分散化、非城镇化的乡村工业企业占用了大量耕地,其土地利用率仅仅占城镇化的工业化土地利用率的九分之一,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土地与劳动力要素在向城镇流动中产生了偏向村落这一结构性扭曲现象,进一步激化了我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转型,更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管理模式僵化。第一,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城镇照搬或沿袭城市的管理模式,机构众多但人浮于事,其机构除镇党委、镇政府的内设机构外,还有众多以执行部门政策和接受上级部门领导为主的县市直部门在小城镇的派出机构与企业事单位,它们实际控制着小城镇建设中的要素资源,直接降低了镇政府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权威性和灵活性,弱化了镇政府对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和协调能力,客观上使镇政府政权和事权不相称,激化了相关部门与小城镇之间的条块利益冲突,导致部门利益倾向严重,条块之间利益冲突频发。第二,很多小城镇政府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存在政策和实施手段不一致的问题,实践中依然严重依赖垂直的计划体系的技术和财政支持,导致资源的无效使用。镇政府还存在直接干预的惯性思维,没有做好职能转换工作,导致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以及满足增长的城镇人口需求所需要的行政资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在建设资金方面,总体而言小城镇获得的投入较少,资金运作能力低。小城镇的镇级财政和金库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分税制度对小城镇发展不利,国家和省对小城镇的直接投入也极为有限。受其固有的地域范围较小和人口数量较少的因素影响,小城镇市场资金运作能力也较低,金融资本片面向大城市集聚,金融信贷机构在乡镇形成断层,加之其在市场流转过程中所取得的土地开发收益和城建维护税等按法律和政策规定又须上交上一级政府,返回很少,导致小城镇政府几乎无财可用,日常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第四,发展目标制定的同一性和低效性。受目前自上而下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的客观约束,以及个别乡镇领导的主观需要,绝大多数小城镇在制定城镇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时普遍带有短期性和极强的本位色彩。每个乡镇政府都简单地把城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联系在一起,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各种制约因素,就镇论镇,导致本区域城镇功能和定位模糊,特色风貌丧失,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不利于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造成低水平竞争,资源浪费严重,难以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作用,对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布局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体而言,在政府管理模式方面,受体制和机制限制,绝大多数小城镇既没有完全的能力和资金自身担负起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其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条件又不成熟,导致其规划、建设、管理等需重点运用履行的职能不突出,资金缺口大,在建设过程中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从而背离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本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导致城镇化质量不高。(www.xing528.com)

其次,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劣,生态保护和建设严重不足。由于客观地理环境制约,我国大部分村镇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天然存在脆弱性、不均衡性、难恢复性等特征。加之我国长期推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多数小城镇财力有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缺乏。就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规范而言,目前与小城镇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条文零星分散、多口管理,不能适应小城镇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需求,以致多数小城镇不仅在被动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存在较大空白和疏漏,在环境保护意识上也较为薄弱。除此之外,长期以来城镇化工业建设中存在的粗放落后式和资源消耗型发展,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污染治理技术缺乏普适性和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应对不同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等种种因素使得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针对小城镇的环境监测和保护技术、设备、资金严重短缺,导致城市污染向小城镇加速蔓延,农业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恶化现象加剧,严重损害了农民自身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环保建设迫在眉睫,已有城市的污染治理也刻不容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生物自然领域逐渐萎缩,城市生态平衡也遭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日趋严重并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城市环境污染。毋庸置疑,现阶段和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在推进工厂、商店、交通、电信、住宅等人工设施建设的同时,应使之与包括阳光、空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有机融合,以营造出一个多样化物种和谐与共的栖息环境”。[29]

针对以上问题,在现阶段和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有必要重视并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和保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发挥出其应有的巨大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