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邻里效应:一个持久的社区力量

邻里效应:一个持久的社区力量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地说,邻里效应是指个人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很大程度上收到其所处环境的制约,也即“地方作用”[18]。通常认为,社会化进程、社会网络、污名化是邻里效应传递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现阶段,都市村庄村民的再就业状况普遍不够理想,待业和无业则成为常态。相关研究已经显示,一旦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集中居住的社区陷入污名化后,通常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意愿及期望,最终导致物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阻碍新的业主进入。

邻里效应:一个持久的社区力量

简单地说,邻里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s)是指个人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很大程度上收到其所处环境的制约,也即“地方作用”[18]。“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邻里和社区”[19]。通常认为,社会化进程(socialization proces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污名化(stigmatization)是邻里效应传递和实现的主要途径。

社会化进程指个人对所处地方文化(行为、习惯、信仰、价值观等)的学习并逐渐适应其中的过程。现阶段,都市村庄村民的再就业状况普遍不够理想,待业和无业则成为常态。虽然有些村民实现了再就业,也多是从事社区保安、保洁等薪酬和保障性较低的行业。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再就业能力不足。如前文所述,当前城郊被征地农民人力资本十分薄弱,难以为其市民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加深了他们的边缘处境。二是再就业动力不足。根据参照群体理论的解释,如果一个人把某一群体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参照群体,那么就会不由自主地运用该群体的标准和规范来对照和约束个人的行为。[20]村民普遍的就业状态无疑会形成一种参照效应,再加上被征地过程中普遍得到了比较可观的征地补偿款,导致很多村民的再就业动力严重不足。上述就业现状一方面导致社区内的不满和负面情绪不断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缺乏中产阶级等积极的行为榜样,导致青少年缺乏求学与职业培养的兴趣与动力,显然会对其社会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网络则指有些区域(主要是低收入群体聚集区)的居民由于缺乏广泛和稳定的社会网络,其脆弱的家庭经济状况容易遭受失业、疾病等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困境。“弱关系的桥梁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其所属社会圈子借以涉取信息和资源的通道。”[21]但现实的情况是,都市村庄村民的社会互动模式依然主要依赖原来的乡村社会资本存量,其职业上升过程往往依靠自己或者借助亲戚、邻居和乡村熟人等强关系,很少是通过弱关系获得机会。“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个体与成员的关系越弱,则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从而工具性的行动效果就越理想。”[22]都市村庄村民在构建现代社会资本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乃至抗拒,显然不利于其职业获得和提升。而且,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浸染,村民之间的感情也在不断淡化,他们在村庄中积累的传统型社会资本也在不断流失。(www.xing528.com)

污名化本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的社会排斥,是指某些群体因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歧视,并将受排斥群体的形象刻板印象化、标签化。在美国,个人的经济机会与社区名声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个人求职中的歧视,申请打款抵押时不被银行受理等。[23]当前,由于村民糟糕的就业状态以及与周边市民社会交往缺失所造成的隔膜,使得他们很难得到周边社区市民的正面评价,污名化倾向已经有所显现。相关研究已经显示,一旦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集中居住的社区陷入污名化后,通常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意愿及期望,最终导致物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阻碍新的业主进入。这一点目前已经在都市村庄有所体现,比较典型的表现是,排除“小产权房”等制度性影响因素,在区位、房型、房龄等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都市村庄的房产价格仍普遍明显低于周边普通商品房社区。[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