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村:村庄资源与脱贫攻坚策略

太平村:村庄资源与脱贫攻坚策略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太平村12个村民组所在地理位置高程信息汇总分析及村民组民族特征分布总结得出,全村居住点中海拔较低区域主要居住汉族,海拔较高区域主要居住纳西族、傈僳族,此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是由于在当地历史上汉族作为较大群体占据了空间生存环境相对较优越区域,在当地汉族较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历史较长。太平河以北区域主要为山地与林地,道路较少。

太平村:村庄资源与脱贫攻坚策略

太平村(东经99度56分13秒,北纬27度25分8秒)隶属云南省玉龙县鲁甸乡,位于玉龙县西北部,平均海拔约2400米,村域面积13.8平方千米,有耕地5648亩,林地约40000亩,全村共12个村民组467户1727人(卡户70户290人),现有3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党员80人,建有党员活动室6个。

全村12个村民小组中,八组(箭牌)平均海拔约2657米,本组17户71人(卡户3户17人),全为傈僳族;五组(拖八课上)平均海拔约2793米,本组23户93人(卡户3户15人),全为汉族;十一组(拖八课下)平均海拔约2642米,本组39户139人(卡户11户49人),以傈僳族为主;大水沟三组平均海拔约2455米,本组56户171人(卡户12户48人),以傈僳族为主;四组(排底)平均海拔约2791米,本组72户151人(卡户13户54人),以傈僳族为主;二组(塘上)平均海拔约2521米,本组56户196人(卡户5户14人),以汉族为主;十组(绣水塘上)平均海拔约2287米,本组22户88人(卡户5户16人),全为汉族;一组(绣水塘下)平均海拔约2280米,本组48户115人(卡户4户18人),以汉族为主;十二组平均海拔约2667米,本组36户124人,全为彝族;依盖七组平均海拔约2459米,本组47户162人,以纳西族为主;依盖六组平均海拔约2664米,本组35户162人(卡户3户17人),以汉族为主;九组(核桃树组)平均海拔约2435米,本组22户99人(卡户4户15人),以汉族为主。

通过对太平村12个村民组所在地理位置高程信息汇总分析及村民组民族特征分布总结得出,全村居住点中海拔较低区域主要居住汉族,海拔较高区域主要居住纳西族、傈僳族,此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是由于在当地历史上汉族作为较大群体占据了空间生存环境相对较优越区域,在当地汉族较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历史较长。本村居民居住生活空间集中于2400—2700米,共有309户,以汉族为主;2400米以下共70户,2700米以上95户,主要是傈僳族和纳西族,反映出2400—2700米区域的空间环境在本区属于生产生活集中区域。从不同村组的海拔高度及贫困户数量可看出,本村贫困户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中部区域,此种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因为本村中部区域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占比大。

村内产业发展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烤烟和中药材为主。烤烟主要集中于南部和东部区域,种植面积约800亩;中药材主要集中于北部和西部区域,种植面积约2000亩(主要有重楼、木香桔梗秦艽、草乌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内主要引进了木香、草乌种植,面积约300亩;烤烟和中药材种植已逐步形成村内主导产业。(www.xing528.com)

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太平河与依盖河之间区域通组路已全部硬化完成,总里程约15千米,硬化时间全部为2015—2018年。太平河以北区域主要为山地与林地,道路较少。依盖河以南的几个村民组通组路均为泥土路,未完成道路硬化,总里程约30千米,部分泥土路为2016年交通局组织实施改建,长度约21千米;292县道(太鲁段;太平—鲁甸)从村内穿过,长度约10千米,2003年建设完成。饮水保障工程建设方面,全村现有保障性水源点4个,水窖群约30个,户用小水窖约40个,铺设饮水管道约20千米,全为2014年之前铺设完成,已实现安全饮水有保障。

当前全村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明显改善,全村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0户,已实现安全稳固住房全覆盖;村内有村小学1所,为寄宿制学校,现有11名教师113名学生,村内适龄儿童除部分随父母到外地上学外,其余全部入学,适龄儿童无辍学现象;村内2005年由“世界宣明会”捐资建村卫生室1栋,现有医务人员2名,全村建档立卡户农村合作医疗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建档立卡户已实现签约医生全覆盖,村民已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

全村现建成的6个党员活动室中,八组(箭牌)党员活动室于2017年投资14万元建成;五组(拖八课上)、十二组、依盖六组党员活动室于2016年投资13万元建成;九组(核桃树组)党员活动室由市委组织部2017年投资12万元建成;村委驻地党员活动室由市委办公室2013年投资17万元建成;其余村组尚未修建党员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的修建,保障了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战斗堡垒作用,保障了村内相关事务处理上的便利,促进了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主动性,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了村民团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