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效用时间、劳动时间与消费者、供给者、劳动者、资源的关系优化

效用时间、劳动时间与消费者、供给者、劳动者、资源的关系优化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效用时间”“劳动时间”“消费者”“劳动者”“资本者”“最终消费品”“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资源”这九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楚,才能够真正明了社会生产的总图景。《易经》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间。

效用时间、劳动时间与消费者、供给者、劳动者、资源的关系优化

“效用时间”“劳动时间”“消费者”“劳动者”“资本者”“最终消费品”“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资源”这九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楚,才能够真正明了社会生产的总图景。这里根据九者之间的关系绘制出“社会生产消费关系总图”,见图5-5所示:

图5-5 社会生产消费关系总图

人类经济活动是在资源条件约束之下的生产活动。有资源,才有之后的经济活动。没有资源,则经济活动就会停止。所以在图中,用“周围方框”代表资源,并将整个经济活动框了起来。

这个大地,其实包含了两种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易经》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间。我们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经济活动中也有自己的“天、地、人”三才。其中,天是能源、地是资源、人是中间经济活动的主体。反映在我们的“社会生产消费关系总图”中,则就是用黄色的能源、资源——“天地”,将“人的经济活动”包围在中间。

为什么只用大地来代表资源,并表示“天地”呢?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目前所利用的能源都被埋藏在大地之中。虽然这是过往的太阳能(天),但是现阶段都物化为资源(地)了。所以统一用黄色的大地来表示。

在图中的中间部分我们会看到如下关系:(www.xing528.com)

1.“最终产品”有两个分支,分别为:“最终消费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终消费品”是“生活资料”,发挥出“效用时间”后由“消费者”使用。而“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发挥出“效用时间”后由“资本者”掌握。

2.“消费者”可以分为“供给者”和“非供给者”。即:“消费者”不一定是“供给者”,但“供给者”一定是“消费者”。“供给者”和“非供给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参与“供给活动”则就是“供给者”,退出“供给活动”则是“非供给者”。

3.“供给者”又可以分为“劳动者”和“资本者”。“劳动者”在“供给活动”中提供“人的劳动时间”,而“资本者”在“供给活动”中提供“物的劳动时间”(即:生产工具的效用时间)。

4.“人的劳动时间”和“物的劳动时间”合称为“总劳动时间”,这个“总劳动时间”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对象”被加工称为“最终产品”。然后“最终产品”又流向“最终消费品”和“生产工具”两个分支,从而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经济循环。

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人通过“劳动时间”而生产“最终消费品”,“最终消费品”释放“效用时间”。人利用“效用时间”从事各种活动,并生产“劳动时间”。人在利用新产生的“劳动时间”去创造下一期的“最终消费品”。

“社会生产消费关系总图”简洁明了,非常容易理解。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基本都包含在其中了。该图是完全摒除了“货币”干扰的人类经济活动总图景。熟稔该图,非常有助于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全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