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一种社会形态劳动过程中的共同状态吗?

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一种社会形态劳动过程中的共同状态吗?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心先生正是由于混同了劳动者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生产兴趣”,从而得出了这一错误的结论。我国人民精神面貌的这种根本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一“精神状态”的源泉,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启发与鼓舞的伟大作用。

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一种社会形态劳动过程中的共同状态吗?

由于平心先生认为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兴趣”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平心先生必然会认为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劳动者在生产中都是有“积极性”“创造性”与“生产兴趣”的,上面我们已引述过平心先生说没有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不能“进行任何生产的”。在这里,平心先生是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旁的地方还加上“生产兴趣”)当作是一切社会中劳动过程的共通的“精神状态”,只不过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罢了!

在任何社会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精神状态”都是有“积极性”与“生产兴趣”吗?对这一问题,在这里有加以讨论的必要。

无疑,人类社会实践是一个有思维的自觉社会活动。毛主席指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4]而人在改变自然物以适合人类的需要的劳动过程中,更是体现了这种能动作用,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来说,都是适用的。但是作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如劳动积极与否、生产兴趣有无、对劳动的感受愉快还是痛苦,等等,是属于上层建筑因素,这些在各个不同的生产关系下面是根本不相同的。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公社所有,因而决定了公社成员在劳动中有其积极性。但是自从奴隶制度确立后,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下,奴隶不仅对于生产是根本不感兴趣的,而且对于不自由的劳动怀着深深的仇恨,因而,照马克思说,奴隶是“带着真正的快感”把劳动工具搞坏。斯大林也曾经指出过:“奴隶是对劳动不感兴趣和完全没有自动性的工作者。”[5]封建制度下,农奴对在份地上为自己的劳动是缺乏积极性与毫无生气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更是空前地暴虐与巧妙,劳动者终身服侍机器,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马克思引用恩格斯的话说:“机械劳动,既使神经系统极度疲乏,同时又抑压筋肉的多方面的作用,并在心身两方面,不许有自由的活动。”[6]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体手工业者在生产上拥有的精神能力,在许多方面已经消灭,体力劳动成为工人的专属职能,脑力劳动为资本独占,因而,劳动过程成为对劳动者空前沉重的折磨,引起他们身心萎靡和畸形发展。显然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之所以要进行劳动,并不是他对这种劳动有什么“积极性”与“兴趣”,而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及妻儿不至于饿死。马克思这样地形容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状况时说:劳动者“却畏缩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什么期待,只期待着刮似的”。[7]由上所述,我们看见,强调一切社会形态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兴趣”,把它说成是什么进行生产的必要的共通的“精神状态”,是根本与事实不符的,是严重的错误。平心先生正是由于混同了劳动者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生产兴趣”,从而得出了这一错误的结论。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人与人之间结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同志互助合作关系,劳动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因而人们对待劳动的观点、态度也才发生根本变化,劳动成为无上光荣的崇高的事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才无穷无尽地涌现出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觉悟,并大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干劲十足、意气风发这样的精神状态,它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作用。在我国经过1956年经济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又经过1957年的全民整风运动,在1958年党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样数亿人民的革命干劲与劳动热情就有如翻江倒海地迸发出来了。我国人民精神面貌的这种根本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一“精神状态”的源泉,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是根本的),在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启发与鼓舞的伟大作用。平心先生口口声声说生产力二重性的论点,是揭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但是按照平心先生认为劳动的“积极性”与“生产兴趣”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具有的、自然发生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只不过起了一些“培养作用与鼓舞作用”,这在实质上岂不是抹杀了或大大降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

【注释】

[1]原载《光明日报》1960年5月16日。

[2]引文均见《四论生产力性质》,《学术月刊》1960年第3期。(www.xing528.com)

[3]《资本论》第1卷,光华书店,1948年,第258~259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477页。

[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35页。

[6]《资本论》第1卷,光华书店,1948年,第341~342页。

[7]《资本论》第1卷,光华书店,1948年,第125~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