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周期理论与解析

经济周期理论与解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有很多,包括消费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的心理预期经济周期理论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消费不足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但没有形成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是货币因素所造成的投资过度。

经济周期理论与解析

(一)经济周期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从来不是按部就班地平稳发展。当一国经历了高速发展的繁荣阶段,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危机,国民收入下降、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减少等。当经济跌到谷底之后,又开始复苏,再次出现繁荣景象。也就是,从总体上而言,经济是呈现增长趋势的,但伴随的是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这些波动周期性出现,因而称为经济周期

米契尔和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是指以商业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包括同一时间内许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扩张,继之以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以及引起转入下一个周期扩张阶段的复苏,这种变化的顺序重复出现但时间不同,经济周期的时间从1年多到10年或12年不等。

萨缪尔森认为: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与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的、灾难性的萧条。简单地说,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由此可见,经济周期包含了四个要点: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的变化。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点,即每个周期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到底因何而发生?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有很多,包括消费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的心理预期经济周期理论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

1.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

(1)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近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该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对消费品需求不足导致了对资本品的投资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消费不足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但没有形成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资本品的生产过剩,而不在于消费不足引起的消费品过剩。投资的增加引起了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的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这种情况的周而复始,就形成了经济周期。投资过度理论又可分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等人的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皮托夫等人的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是货币因素所造成的投资过度。具体来说,银行信用的扩大引起了投资增加,即商人增加对银行的借款,进而增加对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带来了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增加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持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银行被迫停止扩张信用时,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由于资金缺乏不得不半途而废,或者资本品由于资金缺乏而滞销。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银行的信用膨胀。(www.xing528.com)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是投资过度,但强调造成投资过度的原因是非货币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也就是说,推动经济进入高涨阶段的主要原因不是银行信用的膨胀,而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或发现,新市场的开拓等。这些因素刺激了投资的增加,资本品需求增加带来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促使资本品的生产增加。这就与货币投资过多一样引起资本品生产过度发展,消费品减少。一旦刺激投资增加的各种因素消失,储蓄所提供的投资资金不足以购买已生产出来的资本品,经济中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进入萧条阶段。

(3)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是由熊彼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而经济周期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社会正是在这种旧均衡的破坏和新均衡的形成中发展前进的。因此,经济周期是正常的。创新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效仿,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形成引起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引起经济高涨,形成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营利机会消失。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引起经济收缩,这就形成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但是,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熊彼特则采用创新所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这就是,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带动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带动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出现了投机,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对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第一次浪潮是创新的直接后果,而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投资无关,它不具有自行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因此,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经济自动地从衰退走向繁荣。而现在由于第二次浪潮的作用,经济中紧接着衰退出现的是另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萧条。萧条之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复苏是作为从萧条中恢复过来的必要阶段而存在的,而要从复苏进入繁荣,就必须再次出现创新。

2.经济周期理论的新发展

(1)心理预期经济周期理论

心理预期周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该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之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会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最具代表性的是卢卡斯的心理预期经济周期理论。

(2)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最初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芬恩·基德兰德提出,该理论假定所有物品包括劳动力的价格调整非常迅速,市场处于连续出清的状态,货币的作用微乎其微,经济波动只受那些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冲击驱动。因此,一个标准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实际上是一个没有货币冲击只有技术冲击的商业周期均衡模型,使得人们对于经济周期原因的认识从货币因素转向了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实际因素。而且技术冲击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也呈现出随机的跳跃性:如果受到的是正面冲击,经济就会在更高的起点增长;如果受到的是负面冲击,经济就将从较低的水平起步。

该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冲击”;另一类则是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冲击”。这两种冲击作用的结果,都会造成形成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和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例如技术进步这种冲击刺激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繁荣,这就是正冲击。另外,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成为对经济波动的大大小小的冲击,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并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产出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占70%左右的结论。

为什么技术进步对于经济的冲击具有长期的效应?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两位经济学家指出,这是因为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随机的技术冲击使产出、消费、工作时间产生波动,这种技术还会通过各种传播机制扩散开来,最终使得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出现周期的性质而不停地波动。由技术冲击引起经济波动的核心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即在不同时段重新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通过跨时劳动替代对外来冲击进行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