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应商评价的指标及方法

供应商评价的指标及方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对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企业的生产制造环境和客户需求等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变化及时地对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尽力消除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现状和市场环境的滞后性。因此,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要保持简洁性。

供应商评价的指标及方法

供应商评价,就是运用数量统计、运筹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方法,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供应商在一定期间内的效益和成绩进行客观、公正和较为准确的综合评估。其主要是对在过去一段合作时期内的表现或对新开发的供应商作全面的资格认定。

(一)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由于顾客的需求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因此对供应商满足顾客需求的评价标准也非常复杂。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对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

因为供应商在供应链环境下是广义的经营主体之一,所以供应商评价指标特征不仅应该能够反映质量、交货期和价格等服务性指标,而且还要将供应商的协同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发展能力等发展和协调性指标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

系统全面性原则是指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供应商各个方面的情况。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要不仅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供应商的企业现有的状况,包括生产、销售、配送这些内部物流功能,而且还能将各个评价指标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总体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方便全面地反映供应商真正的实力。

2.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灵活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而且应该由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和其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和实施。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企业的生产制造环境和客户需求等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变化及时地对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尽力消除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现状和市场环境的滞后性。

3.科学实用性原则

科学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所建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地反映供应商的实际生产和运营情况,适中而且实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不能过于繁杂,层次也不能太多,否则容易导致指标建立太细,使得企业在考虑供应商时只注重细节而使评价不能体现供应商的整体性能;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也不能太宽松,否则指标太粗,将使得评价结果无法真正地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水平。

4.客观可比性原则

客观可比性原则指的是供应商评价所用的指标,其最终的筛选和选择不能过多地受人为因素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应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供应商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而且尽量采取定量化的数据;同时,要保证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应用的数据来源是真实而可靠的,以此来保证最后的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并能够对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

5.可拓展性原则

可拓展性原则指的是所建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应能根据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以及制造企业本身的生产和经营运作需要,而相应地要在数量上和指标内容上进行变化。企业应适时地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减,并根据具体情况将评价指标进一步具体化。因为身处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一些特殊的指标需要加入或评价指标权重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模型要有扩展的空间。

6.简洁性原则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完备又要突出影响供应商选择的主要因素,但是如果把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都罗列在评价体系中,首先不利于发现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其次也会增加供应商选择的难度。因此,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要保持简洁性。

7.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指的是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能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供应商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特别是对一些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真正的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表示方法,不可含糊其辞。

(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对供应商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和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将反映由企业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一个集合。

学者G.W.Dickson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标准研究最早、影响最大。1966年,Dickson通过分析170份对采购代理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23项供应商评价准则,涵盖了影响供应商选择评价的所有重要因素,成为供应商选择评价的基础。1991年,Weber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Dickson提出的23种评价供应商的准则并对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排序(见表3-1)。

3-1 供应商评价准则排序表

978-7-111-44370-4-Chapter03-1.jpg

1999年,学者Yahaya和Kingsman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一些富有经验的经理和主管的调查,得到了供应商评价指标及相关权重(见表3-2)。由表3-2可见,他们的评价指标与Dickson等人的评价准则差别不大。

3-2 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表

978-7-111-44370-4-Chapter03-2.jpg

从以上这些评价指标可以看出,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其中,质量、交货、价格、服务、财务状况、技术能力是重要准则。

此外,还有学者构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3。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978-7-111-44370-4-Chapter03-3.jpg(www.xing528.com)

(续)

978-7-111-44370-4-Chapter03-4.jpg

这一体系考虑到了影响企业与供应商长期合作的因素,并将信息技术和供应商信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从上述情况看来,供应商评价的指标较多,标准也不统一。如何选择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指标,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作出合理的决策。

(三)供应商选择和评价方法

关于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往往依靠评价人的主观判断,这样要求评价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才能和对供应商的深度了解。而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就要取得评价供应商相关指标的量的特征值,也就是要得到供应商背景的相关技术指标作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常用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方法一般有:线性加权法、基于成本的方法、实证/概念方法、数学规划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组合方法和其他方法等。

下面介绍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1.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1)直观判断法。该方法主要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个人的分析判断,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其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的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常用于选择企业非主要原材料的供应商。

(2)招标法。该方法是指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各投标供应商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供应商签订合同或协议。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3)协商选择法。该方法是指由企业在众多供货对象中,选出几个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供应商,分别同它们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供应商。这种方法适用于采购时间紧迫、投标单位少、竞争程度小、订购物资规格和技术条件复杂时的情况。

2.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1)采购成本比较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则需要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采购成本一般包括售价、采购费用和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对不同供应商的采购成本进行计算分析,企业可以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2)线性权重法。企业首先确定产品供应商选择时所依据的标准,给每一标准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然后将供应商在各标准上的总分乘以该标准的权重,进行综合处理得到一个总分。企业通过对各候选供应商得分的比较,实现对供应商的选择。

采购方按如下指标及权重来评价本地供应商:产品质量占40分,价格占35分,合同完成率占25分。根据上期统计资料(见表3-4),对供应商进行考评。

3-4 供应商情况

978-7-111-44370-4-Chapter03-5.jpg

根据表3-4的数据,按以下计算可得出供应商的综合分数如下:

甲:(2920/3000)×40+(86/88)×35+0.98×25=97.64(价格取最低价格)

乙:(3200/3400)×40+(86/86)×35+0.92×25=95.65

丙:(480/600)×40+(86/93)×35+0.95×25=88.12

丁:(1200/1300)×40+(86/90)×35+1×25=95.37

如果规定得分在90~100分为A级,得分在75~90之间为B级,得出:甲、乙、丁为A级供应商,丙为B级供应商。

(3)多目标数学规划法。其基本方法是确定各目标(选择准则)的权重,从而将多目标规划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在各目标权重非负的情况下,所转化的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最优解是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非劣解。

(4)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分析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ABC),通过计算各个供应商采购活动的总成本来进行选择。总成本是指因采购活动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总和。采用ABC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可以把由于供应商而导致的生产或管理等问题定量化,从而企业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各种相关的成本;对于供应商来说,ABC法提供了对于客户满意程度和采购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指标的客观测量。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企业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数据采集系统的支持。

(5)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适用于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相同类型单位(如供应商)的有效性评价。被评价的单元称为决策单元。DEA模型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DMUi)都有m种类型输入,s种类型输出。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为了把已确定的选择准则转化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形式,首先需要将它们划分为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然后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各个候选供应商的相对效率,根据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供应商。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ty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2)人工神经网络法。该方法是指建立接近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给定的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以此对合作伙伴作出综合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