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仓储主要作业流程介绍

仓储主要作业流程介绍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仓储能力的确定在确定单位货位具体能够储存多少物品时,要以该物品所占用的单位仓容定额作为统计基础。单位仓容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允许合理储存的货物的最高数量。在实践中,单位仓容定额通常是由库场单位面积技术定额和货物单位面积堆存定额两项指标取最小值来确定的。这是将货物入库作业全过程的

仓储主要作业流程介绍

一、入库作业流程

(一)商品入库准备

仓库应根据仓储合同、商品入库凭证等文件及时地进行库场准备。做好入库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保证货物准确、迅速、安全入库。货物入库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由仓库的管理、业务、设备作业等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编制仓储计划。首先,仓库管理人员应通过查阅货物资料、询问存货人等途径了解入库商品的具体情况,如品种、规格、数量、包装、单件体积、重量、确切的到库时间、商品存期、商品的物理化学特征、保管要求; 其次,仓库管理人员应动态地掌握仓库货位的使用情况、机械设备条件、劳动力情况等; 最后,仓库业务部门根据掌握的详细信息,制订仓储计划,并将各项具体任务下达给各个相应的作业单位。

(2)货位准备。仓库管理人员根据入库商品的类别、性能、数量、包装、存放时间等情况,结合仓库分区、分类、定位保管的要求,核算占用货位大小,根据货位使用原则,妥善安排货位。仓库员负责具体的货位准备工作,比如腾仓、清洁货位、清理排水系统、消毒除虫等。

(3)苫垫材料准备。根据入库货物的性能、保管要求、数量及库场的具体条件确定堆垛方法,制订苫垫方案,准备好苫垫物料,以确保入库货物的安全。

(4)设备器具准备。大批量或大型货物入库,必须有装卸搬运机械的配合。仓库应事先设计好装卸搬运工艺,做好设备的申请调用工作; 准备好验收用的检验工具,如衡具、量具等,并检测准确。

(5)资料准备。仓库员对货物入库所需的各种报表、单证、记录簿(如入库记录、理货检验记录、料卡、残损单等)按要求准备妥当,以备使用。

(二)货位安排

(1)货位规划。货位是指货物在仓库中存放的具体位置。货位规划要充分满足货物的保管要求和作业的方便。货位安排应该注意以下几项规则: 根据货物的货量、尺度、特性、保管要求选择货位; 根据商品周转情况安排货位; 根据储存商品的作业要求合理选择货位; 根据作业分布安排货位; 预留一定的储备货位,以便物品大量入库时可以有货位进行调剂。

(2)货位使用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仓库货位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固定货物的货位、不固定货物的货位、分区分类固定货物的货位。

(3)货位编号。货位编号就是将物品存放场所按照位置的排列,采用规定的货位编号方法,对每一个货位进行编号,以便存取货物速度的提高。货位编号通常采用四号(位)定位法。例如,在仓库四号定位法中,四组数字依次代表仓库编号、库门编号、库内柱子编号、库内货位编号。

(三)仓储能力的确定

在确定单位货位具体能够储存多少物品时,要以该物品所占用的单位仓容定额作为统计基础。单位仓容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允许合理储存的货物的最高数量。在实践中,单位仓容定额通常是由库场单位面积技术定额和货物单位面积堆存定额两项指标取最小值来确定的。单位面积技术定额是指库场地面设计和建造所达到的强度。货物单位面积堆存定额一般是由货物本身的性质及其包装强度所决定的。

(四)物品验收入库

物品验收是指按照验收业务流程,通过核对凭证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对入库物品进行数量和质量检验的经济技术作业的总称。所有到库物品,在入库前必须进行检验,验收合格后填写入库验收单(见表2-5),方可正式入库。

表2-5 入库验收单

物品查验方式分为全验和抽验。物品检验包括:

(1)数量检验。数量检验一般包括称重、计件、检尺求积等过程。称重,即对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的物品,进行称重检验,所有经数量检验的物品都应填写数量检验单。计件,即对以件数为单位的物品进行件数的理算。一般情况下,固定包装物的小件物品,如果外包装完好,则无需开包验数,进口物品按合同或惯例办事。检尺求积,即对以体积为计量单位的物品所作的检尺、求积的数量检验,如木材、轻泡货物等。检尺求积的货物应根据实际检验结果填写数量检验单。

(2)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量检验和内在质量检验。外观质量检验包括: 包装外观检验,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检查物品的外包装或装饰有无被撬开、开缝、污染、破损、水渍等不良情况,检查外包装的牢固程度; 物品外观检验,即对无包装的物品,直接查看其表面,检查是否有撞击、变形、生锈、破碎等损害; 标签、标志检验,即检查物品是否有标签、标志,是否完整、清晰,标签、标志与物品内容是否一致; 气味、颜色、手感检验,即对某些特定的物品必须通过物品的气味、颜色、手感来判定其是否新鲜,有无变质,是否有干涸、结块、融化等现象。内在质量检验是对物品内在质量和物理化学性质所进行的检验。对物品内在质量的检验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检验手段。由于目前大多数仓库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一般内在质量检验均由专业技术检验单位进行,经检验后出具检验报告。

(3)物品重量、尺寸检验。对入库物品的单件重量、货物尺寸进行测量。

(4)日期检验。对物品的生产日期、出厂日期、保质期进行检查,看物品是否在有效日期的范围之内。

(5)开包检验。外观或包装损坏的物品,有时可能影响其质量,检验人员判定物品内容有受损可能时,就应该开包检验。开包检验必须有两人以上在场。检验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封存或更换新包装,并印贴已验收的标志。

(五)物品入库的交接手续

入库物品在检验合格后由仓库管理部门签收方可入库,并留存相应单证。同时,仓库应在入库单证上生成该批货物的货位编号,以便仓库管理。对验收过程中发现差错、破损等不良情况的物品,仓库必须在单证上详细注明情况,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以便与供货方、承运方分清责任。

(1)登账。即建立入库货物明细账。该明细账动态地反映货物进库、出库、结存等详细情况。该明细账的主要内容有: 货物名称、数量、规格、累计数或结存数、存货人或提货人、批次、单价、金额、货物的具体存放位置等。仓库物资保管部门负责该明细账的登记和管理,凭此进行货物的进出业务活动。

(2)立卡。物品入库后,仓库保管员要将商品的名称、数量、规格、质量状况等详细信息编制成一张储位登记卡(见表2-6),即物资的保管卡片,并将卡插放在存放相应货物的货架上或货垛的显著位置。这个过程即为立卡。(www.xing528.com)

表2-6 储位登记卡

(3)建档。这是将货物入库作业全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核对,建立档案,为物资的保管及出库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二、出库作业管理

(一)催提

催提是指仓库通过传真、电话、信件、EDI等方式向提货人或存货人发出提货通知的行为。

催提工作应该在存货到期日的前一段时间进行。如果仓储合同中约定了催提时限,则应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催提; 如果合同没有约定,仓库应该在合理的提前时间内催提,保证提货人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二)核单备货

货物出库必须根据货主出具的“提货单”或“物品调拨单”(见表2-7)等正式出库凭证进行,严禁无单或白条发料。仓库接到出库凭证后,应交由业务部门进行仔细审核。核对的主要内容包括: 审核出库凭证上的印鉴是否齐全、相符、有无涂改,以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 核对出库物品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收货单位、银行账号等具体项目; 审核出库凭证的有效期。审核无误后,业务部门将出库凭证移交给仓库保管人员,保管员复核无误后,应该根据出库凭证备货。备货应该遵循“先进先出、易霉易坏先出、不利保管先出、零数先出”的原则。

表2-7 物品调拨单

备货的主要任务包括:

(1)根据出库凭证所列的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等要求备货。同时,准备好随货出库的货物技术资料、合格证、质量检验书等资料。

(2)检查和整理出库物品的包装及标志。出库物品的包装应符合运输方式的要求。发现残损、潮湿、松散的不良包装时,应该负责更换和加固处理。标志模糊或脱落的,要进行补刷或补贴。

(3)有装箱、拼箱、改装等业务的仓库,在发货前,应根据货物的性质和运输部门的要求进行组合配装,准备各种包装材料、衬垫物以及刷写包装标志的各种用具和材料。

(4)复核出库凭证所列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包装、重量等与实物是否相符。

(5)将出库物品搬运到备货区,以便及时装运。

(三)物品出库的形式

(1)自提出库。即由收货人或其委托人持“提货单”或“物品调拨通知单”直接到仓库提货。

(2)送货出库。即仓库保管部门根据货主提交的“提货单”或“物品调拨通知单”备货,然后把应发物品送交运输部门,送达收货单位。

(3)移库出库。即货主单位由于业务上的需要或保管条件的要求,将某批物品从A仓库转移到B仓库的一种发货形式,对于A仓库来说是出库。仓库必须根据货主单位开出的正式移库单,办理移库手续。

(4)过户出库。即仓库储存物品的所有权转移,物品不出库。仓库必须根据原货主单位开出的正式过户凭证办理过户手续。

(5)取样。即提货单位出于了解物品质量以及其他业务的需要,到仓库提取货样。仓库同样必须根据货主的取样凭证发出样品,并做好相应的账务处理。

(四)出库交接

无论是哪一种出库方式,仓库都应该仔细核对提货凭证,认真核实提货人身份,避免出现多发货、错发货等情况。经全面复核无误后,即可办理清点交接手续。

仓库与运输部门或提货人的出库交接应在仓库现场办理交接手续,以此划清责任。运输部门则需根据货主指定的地点,送货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责任。在自提方式下,仓库发货人与提货人在仓库现场当场交接清楚,并办理签收手续。

(五)货损货差

货物在仓库保管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应该控制在仓储合同规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合理损耗应由货主单位承担,超过合理范围的损耗则应由仓储部门承担,并追究相关的责任人。如果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货损货差,则应由承运人负责赔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