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人对渭南县的重要贡献

商人对渭南县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渭南商人成功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与他们自身的内在因素密不可分。历次编修的渭南志书中,商人及商品经营情况难觅其踪。《渭南志》载,商人过渭河渡口,船到河中船夫无端加收费用,不给不走。外地经商的商人把大量的利润运回渭南,在本土消费带动了渭南经济发展。这些商人尽管富甲一方,但大都保持农民的艰苦朴素的本质。1870年捐数千两银修渭南县城,1880年大灾捐麦千石。有贫妇卖儿子,李可铭给以银两助其赎回。

商人对渭南县的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渭南商人是陕西商帮的骨干力量,出现了以孝义赵家为首的多家“盖省财东”,经商致富的中小商人则更多。渭南商人成功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与他们自身的内在因素密不可分。汉代以后,各朝均“重农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历次编修的渭南志书中,商人及商品经营情况难觅其踪。他们常常遭到官方、民间黑恶势力或明或暗的敲诈勒索。《渭南志》载,商人过渭河渡口,船到河中船夫无端加收费用,不给不走。民国初有一次,孝义赵家携银一袋路过故市,遭民团劫掠,赵家告到警察局,警察早被民团贿赂,故意搪塞不理。官底、下邽道路为去泾阳、三原经商的必经之道,商人在路上常遭恶人打劫。经商过程中各种意外灾祸时刻伴随,赴湖北经商的李俊奇意外客死他乡,信义一商人收购一船万余斤棉花,运至潼关入黄口,船翻人亡,损失惨重。商人们不为这些天灾人祸所畏惧,顽强拼搏。几百年间,在全县设立庄点,收购粮食棉花,把本地的产品变为商品,向外地贩运,促进了本县的经济发展。更有众多行商远走千里,赴四川、甘肃、新疆等地,长年累月和家人分隔,饱受风吹日晒、道途艰险之苦,把本地的产品贩往外地,又把外地的商品运回家乡,促进了两地的物资交流和信息传输。外地经商的商人把大量的利润运回渭南,在本土消费带动了渭南经济发展。另外,商人们创立了资源股、投资股、经营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在的企业经营中也有借鉴意义。

这些商人尽管富甲一方,但大都保持农民的艰苦朴素的本质。《渭南志》中说:“男子耻游惰,不耻恶衣恶食。富即田连阡陌,家累高资至万金,出入即一白布袍耳。”有人送他们绸缎衣服,却不肯穿,以酒店狂饮为大恶。但在公益事业上,商人大都慷慨解囊。明正统元年(1441),经商致富的田云(西方曲里人)纳粟一千石,被明英宗下令旌其门。姜文恭(棠村里人)正统元年(1436)输粟千石,成化末(1487)又输粟万斛、白金千两助饷,被拜七品散官。另有程显、蔺正、王祥各输粟一千石,史贵、李广各输粟四百石,用于救济灾民等。清朝,全县商业经营步入兴盛阶段,尽管遭遇战乱,损失惨重,富商仍热心公益事业,捐出的资金更多。如,清军进入渭南后,阳郭姜家助军饷2. 7 万两,又捐城工银3000 两。光绪年间(1875—1908)捐考卷银2000 两,赈荒捐麦2800 石,捐修了县城西门外的湭河桥。信义焦家助清军饷5000 两,又以8000 金筑村堡。1870年捐数千两银修渭南县城,1880年大灾捐麦千石。1868年,孝义赵、严、柳、詹、乔家捐巨资重建被战乱摧毁的孝义镇。故市常家在庚子年间捐银10 万两,捐粮500 石,被朝廷封为“资政大夫”。蔺店曹元珅在慈禧西巡路过渭南时捐银10000 两,粮2000 石,被朝廷褒为开明士绅。阳郭贺家致富后在村里设立四月初十古会,会上卖不完的东西贺家全部收购。又设“人市”,凡揽不到活的劳动力贺家全部雇用。(www.xing528.com)

除这些大户外,众多中小商人也力所能及地做些善事。李可铭在新疆经商致富,乾隆五十九年(1720)灾荒,乡邻缺乏籽种,按户给之,又给生活有困难的供给粮食到年底。有贫妇卖儿子,李可铭给以银两助其赎回。郑敏纯道光二十七年(1847)出粟200 余石救济村民。赵凤连灾年屡散钱、粟不下数千金,捐钱购买义冢用地、办义学、修村城门等。嘉庆十七年(1812)县署建养济院,刘士雄捐银700两、李廷秀捐银百两用于养济院日常费用。贺士雅捐地50 亩,贠荣廷捐地35 亩,岁可收租麦18 石8 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