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兄弟传承:成都王氏开创的酿酒传统

兄弟传承:成都王氏开创的酿酒传统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启尧像王启文像明末清初,王氏先祖在成都开店自酿自卖酒品。于是,兄弟二人商议各派一个儿子即启尧、启文到成都接管酒坊。王启尧排行为五,俗称“尧五”;王启文排行为六,俗称“老六”。民 国 三 十 七年初,王启尧带儿子王景霞、王启文带儿子王景贤到成都上学。王启尧、王启文分别于1988年、1969年在渭南县官道乡王新庄去世,他们如果知道“全兴大曲”获得了这么多、这么高的荣誉,也会含笑九泉。

兄弟传承:成都王氏开创的酿酒传统

王启尧(1905—1988)、王启文(1906—1969),伯叔兄弟,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王新庄村人。

王启尧像

王启文像

明末清初,王氏先祖在成都开店自酿自卖酒品。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家祖孙三代在成都东门外水井街19 号建“福升全酒坊”,引“薛涛井”水酿制“薛涛酒”。启尧、启文后人说《王氏家谱》中载这个“祖”是兄弟二人,长名王福全、次名王福兴。家谱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无法查证。道光四年(1824),王家又在城中暑袜街36 号开设分号,名曰“全兴成”,所酿之酒名曰“全兴大曲”。时四川人喜饮之酒即是全兴大曲和绵竹大曲。

同治以前,王家酒坊是东家亲自经营。同治元年(1862)二月二日,渭南暴发了回民起义。回军所到之处,财主的财物被抢、房屋被焚,王家大院亦未能幸免。此时,王家在成都的酒坊不能继续连东带掌,只能东、掌分离。

起初,王家与掌柜关系和谐,利益分配均能按契约执行。多年后,换了一任掌柜,酒坊就不能按时给东家兑款。久而久之,就不兑款了。王家派人到酒坊咨询,掌柜还给来人使脸色。启尧的父亲王炳郦、启文的父亲王炳乾生气地说:“家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于是,兄弟二人商议各派一个儿子即启尧、启文到成都接管酒坊。王启尧排行为五,俗称“尧五”;王启文排行为六,俗称“老六”。

民国十六年(1927)麦收后,启尧、启文到成都,没有直接到酒坊而是住了旅馆。二人秘密地了解酒坊的人事、生产、经营状况,查明了问题的症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驻酒坊,解雇掌柜,稳定员工情绪,提出了经营方略,并选水井街酒坊进行工艺流程的革新。

水井坊酿酒博物馆内的传承图

全兴烧坊制酒车间

首先,改进酿酒第一道程序——做曲。新盖曲房六间,其中曲库一间。他们坚持“粮为酒本,曲为酒骨”的理念,利用祖传的曲霉,调节培养基小麦大麦的比例,一次用粮二十余石予以发酵,制成块状,定期翻晾,干后封存待用。其次,酒窖增至四口,每窖长约5 米,宽约4 米,可装粮二十余石。酿酒时,将酒曲玉米高粱、谷糠搅拌均匀后装入窖中,泥封发酵。根据气候、气温状况,确定发酵期30 至60天不等。再次,培训烧甑锅上手三人,下手八人,烧酒时,三班轮换。上手能分辨酒花,分别装置不同等级酒品,一般是掐头去尾,把质量不好的尾酒稀释后重新回窖。

在水井街酒坊工艺流程革新之后,紧接着对暑袜街酒坊也进行了技术改造,还在牛市口修建了大型储粮库,并分别为水井坊、暑袜街酒坊选定了掌柜。改进后的酒坊,酒窖循环使用,一年四季不断生产,每月可以出酒半月,日出酒4000 斤左右,每年按182 天有效出酒时间计算,年出酒约728000 斤。酒产量的提高,使得销售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开始只销往四川各地,后来销售到昆明贵阳拉萨等西南各地,还初步打开了上海、广州的销路。同时,在家乡渭南县故市镇开设“永庆和”店,专销全兴大曲。此是全兴酒在北方销售之始。酒坊产品也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全兴大曲”“全兴酒”“茵陈酒”三个品牌,其中“全兴大曲”被誉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国民党败退时,蒋介石还派人拉了一大坛酒运往台湾。(www.xing528.com)

水井坊、暑袜街酒坊分布草图(2018年9月王启尧之子王景霞根据记忆绘制于兰州

全兴烧坊酿酒使用薛涛井的水

王启尧、王启文在渭南盖的房子

酒库存酒的坛子

启尧、启文成功接管酒坊后,兄弟二人商议可轮流主事酒坊,其中一人则在原籍轮休。前任主事者等假满者回归上岗把生产经营主要方面的事项商确后方能离开。过了数年,启尧对启文说“我们在渭南家大人口多,时间长了难免有误会,我想让在家主事的四兄王启泰农闲时来酒坊住上一段时间,回家后能给其他兄弟说明我们这里的情况。”启文说:“五兄的主意很好,这样可以保持我们大家族长期和睦。”于是,王启泰也不定时地在酒坊住一段时间。王启泰是个明白人,理解五弟、六弟的意图,即使住上数月也不过问酒坊的事。同时,启尧、启文又将长兄王启光之孙王润堂带到成都上小学,以示关爱。

民 国 三 十 七年(1948)初,王启尧带儿子王景霞(1929—)、王启文带儿子王景贤(1931—2017)到成都上学。王景霞在华西教会协合中学上高中,王景贤在成都树德中学上初中。其他子侄有的超过上学年龄、有的年龄过小均不能带。启尧、启文兄弟二人商量,将他们四兄王启泰当时已有二十多岁的儿子王景雅带到酒坊培养,以便后面接替主事。1951年,王景霞从全兴酒厂参加解放军空军,王景贤回渭南从事教育工作。

成都解放后,全兴烧坊改建成为成都酒厂,承袭传统工艺,继续生产全兴大曲。1989年易厂名为四川省成都全兴酒厂。全兴大曲1959年被命名为四川名酒,1958年、1988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及金爵奖,1963年、1984年、1988年在全国第二、四、五届评酒会上获国家名酒称号及金质奖,1988年获香港第六届国际食品展金钟奖,1989年第五届国际评酒会上获金奖。

王启尧、王启文分别于1988年、1969年在渭南县官道乡王新庄去世,他们如果知道“全兴大曲”获得了这么多、这么高的荣誉,也会含笑九泉。

全兴大曲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