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探究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稻田的浅水生态环境为各种陆生和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在食物多样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章节将重点介绍目前上海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4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包括稻-鳝共作模式、稻-鳅共作模式、稻-蛙共作模式和稻-虾-鳖共作模式。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探究

稻田的浅水生态环境为各种陆生和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在食物多样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稻田种养文化最早出现的是稻鱼共作的模式,亦称“稻田养鱼”,已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而后逐渐发展出稻鸭、稻蟹等模式。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非常依赖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通过耕作、家畜饲养和水产养殖使其加强,使得稻田效益不断提高。

稻田生态种养的原理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或水域上,根据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时、空、光、热、水等资源潜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种植业养殖业乃至相关的加工业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转化的立体种植、养殖及配套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与丰富的光、热资源相配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www.xing528.com)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上海地区稻田种养模式也随之变化。由单一养殖品种向名特优新水生经济动物等多品种养殖发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多元复合结构的综合种植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和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由低水平的自养自给型生产向规模化的商品生产模式发展,成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奔小康的主导农业之一。本章节将重点介绍目前上海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4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包括稻-鳝共作模式、稻-鳅共作模式、稻-蛙共作模式和稻-虾-鳖共作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