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现状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现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的强项、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其他三省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特色和地位。2018年1月12日,在苏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按照“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要求,促进长三角城镇体系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各地在竞争与合作的密切互动中不断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现状

1.多中心

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长三角各地的发展水平正在趋同,万紫千红取代了“一花独放”,上海GDP占长三角四省市的比重大幅下降,城市间的差距缩小了许多。2018年,长三角地区有6个城市GDP过万亿元,其中上海为3.26万亿元,苏州为1.85万亿元,杭州为1.35万亿元,南京为1.27万亿元,无锡为1.1万亿元,宁波为1.07万亿元。

随着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开始直逼上海,可以认为长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巨型城市的空间结构。原来是一个特大型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现在则是其他城市与特大型城市共同发展,长三角城市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多中心城市群通过一体化协调发展,提升长三角整体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面对的新挑战是,跳出“一座城市”的语境,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共享。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的强项、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其他三省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特色和地位。上海进一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并不意味着要在每一个方面都领先,而是在抓好前端引领的基础上,与其他城市分工合作,取得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近认为,由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互联互通的加强,基于产业做大的诉求,企业间会自动构成良性竞争的状态,在区域内的不同点共建共享。比较理想的城市群状态是,核心城市起到组织配置资源、调控管理功能,外围周边城市服务也会反哺这个内核[6]。对于上海来说,一方面上海带动了周边,反过来周边也孕育了上海。例如,很多企业的注册地在上海,但产业落点和服务点设立在长三角其他城市。

2.区域分工与合作

与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相对应,近年来以上海为中心正在进行一场产业结构大调整,不仅上海将部分产业向其他城市外溢,各级城市也在培育自己的产业支柱,在产业链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以降低相互间的同质化竞争,促进协作,提升效率。城市功能分工越来越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长三角范围内不少城市呈现出的“大、全、散”的产业同构现象,弱化了由于产业定位同质重复而导致的恶性竞争,越来越转为正向积极的竞争。(www.xing528.com)

一个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各城市正在形成互补分工的合作关系,形成彼此有所差异的网络化空间格局。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优势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不同地区合作的基础。三省一市中,上海是长三角的知识与现代服务业高地,鲜明的优势是创新能力、服务业发展水平、科技人才的汇聚居于引领地位。江苏和浙江是全球先进制造业高地。江苏是制造业最密集的地区,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活跃。安徽是长三角发展的腹地,面积大,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具备后发优势。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城市圈的产业定位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产业转移与区域分工的形成[7]。四地均有非常旺盛的知识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供需之间互为因素,互相促进。只要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就一定能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省一市目前都已明确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2018年1月12日,在苏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按照“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要求,促进长三角城镇体系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总体上,长三角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各方共识增强,政府互访和协调机制、基础设施、旅游、环境金融信息等合作共建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见图1-3)。长三角区域各地在竞争与合作的密切互动中不断发展。

图1-3 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

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