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吉林省始终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的农业工作内容,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内的农业经营新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扩大,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至2017年,家庭农场数量依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吉林省始终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的农业工作内容,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内的农业经营新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扩大,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农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稳妥推动农地有效流转,鼓励农户创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吉林省内迅速兴起。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承包农地向家庭农场流转之初,该模式便已经在吉林省延边州等地出现并显示良好的运营效果。至2013年年末,吉林省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21508个。随后,家庭农场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运行效率上都取得显著进展,经由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不断增加。2015年,长春市工商注册家庭农场数量达到1587个,吉林市1715个、白城市1363个、四平市1060个、通化市798个、松原市420个、延边州224个。至2017年,家庭农场数量依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吉林市达到2165个,两年间增长26%;四平市家庭农场数量2017年达到了2280个,较2015年增长1.15倍;通化市2017年家庭农场发展到1114个,两年增长了40%。规模较大的,如九台市上河湾镇四台村庆山种植业家庭农场,承包耕地500公顷,依托吉林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拥有玉米收割机、免耕机等各类农机40套,完全按照标准化生产,对一般农户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发展家庭农场,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了农业人口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产积极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壮大

依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则,吉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果显著。农民合作社数量、合作类型、合作社成员和带动农户数量均明显提升。自2007年《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至2011年的4年时间,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2007年的总数96个、带动农户1.5万户发展到2011年的总量为22345个、带动农户129万多户的数量水平。此后不到4年,至2015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已超过4万个。其中长春市发展到12406个,白城市7135个、四平市5763个、延边州3960个、吉林市3511个、松原市3432个、通化市2613个、白山市1649个。至2017年三季度末,吉林省已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35万个,同比增长14.87%;注册资金达到1822.27亿元,同比增长20.47%。从各地区分布看(见表5-3),合作社数量最多的依次为长春市、松原市和白城市,三市的合作社合计数量占吉林省总数的51.72%;增长较快的是松原市、长白山和白城市,同比增长分别为36.07%、17.65%和17.17%。

表5-3 吉林省2017年三季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州)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www.xing528.com)

吉林省半数以上的农民合作社以从事产加销综合服务为主,合作层次正在由单一功能、横向合作向多种功能和纵向合作拓展深化,推进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较为突出的,如白城市的农民合作社已经覆盖所有乡镇和95%的行政村。如东丰县全县735家合作社,辐射和拉动农户1.8万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3%,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东丰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涌现了太和村、沙河沿村、兴隆村等一村一品示范村,“鹿乡太和香瓜”“沙河沿绿色水稻”“吉祥屯金银米”“鹿乡金红苹果”等正逐步形成知名品牌。

(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吉林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倡“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模式,建立起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吉林省经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以及带动能力不断提升,一些重点产业成为国内同业的排头兵,粮食以及畜产品加工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至2014年底,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425户,其中,规上企业351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5户,超百亿元的3户,长春市国家级龙头企业17户,省级龙头企业80户,市级龙头企业198户。辽源市农产品加工企业430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23户,市级69户,实现年销售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5.2%。吉林市农业企业877户,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7户,共安置就业人员71845人,带动农户32万户,占农户总数54%。通化市农业企业410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户,省级54户,销售收入107亿元,农产品加工量达到103万吨。白山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户,市级165户,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660户,2015年有10个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白城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230户,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业户达到了978户。延边州2014年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4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49户,启动16个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14.6亿元,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9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了497亿元。

2017年,龙头企业数量指标继续提升的同时更加体现了发展向提质增效侧重。吉林市推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2%。松原市2017年围绕精品养殖强农业,正邦2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三期、大北农8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华西希望2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扎实推进,齐全100万头生猪繁育及有机肥料加工三期、牧原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开工建设,科尔沁万头肉牛养殖扩建项目基本建成,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70个。四平市2017年三产融合持续深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值突破500亿元。白城市2017年投资30亿元的阳春羊奶,投资52亿元的牧原生态养猪,投资65亿元的吉运肉牛等一批三产融合项目开工建设,投资40亿元的大北农现代农业一体化等58个超亿元项目签约,成功引进投资100亿元的梅花集团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通化市2017年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20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7%,设施农业、食(药)用菌、林蛙、中小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白山市新增国家星级休闲农业企业6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特产业产值140亿元,增长10%,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76亿元,增长9%。辽源市2017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户,市级以上115户,金翼蛋品鲜蛋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一。延边州2017年新增州级以上龙头企业30户,2018年有望达到350户。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吉林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发展较快,具备较强的带动能力。

(四)农业服务组织仍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服务组织按其经济属性可分为公益型、商业型和合作型组织三种。商业型服务组织可归入企业范畴,合作型服务组织可以纳入农民合作社范围。公益型农业服务组织主要指政府系统非营利性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功能是完成商业型和农民合作型组织不能解决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吉林省公益型农机服务组织数量3000个以上,实际服务人员2.5万余人,基本实现了各乡镇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的全覆盖。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农机服务、商贸物流等商业型服务组织在吉林省发展也较快,目前组织数量约6300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众多农户小生产与外部大市场之间的对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