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外贸政策的进展与发展

中国外贸政策的进展与发展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不断调整贸易政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统制,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也就是对特定的工业品实行进口管制,从而使国民更多地购买本国工业部门的产品,降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产品依赖程度,以此来支持中国特定工业行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2]中国对外贸易政

中国外贸政策的进展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不断调整贸易政策。

(一)国家管控下的封闭型保护贸易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

1948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方针政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统制,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封闭型经济和统制经济是这一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了封锁和禁运手段,为了抵御这一措施带来的不良后果,保护刚刚起步的工业部门,以及避免国际收支逆差和对外举债,国家制定了坚定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也就是对特定的工业品实行进口管制,从而使国民更多地购买本国工业部门的产品,降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产品依赖程度,以此来支持中国特定工业行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中国实行这一措施之后,加快了我国工业行业发展的步伐,创造了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承担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如结构失衡、科技落后、低效率和沉重的财政负担。

这一时期,国家实行统制贸易,国营专业外贸公司掌握国内外贸行业的一切事宜,这一举措限制了外贸公司在中国发展的诸多自由,尤其是行政管理机构的包揽和干预对外贸公司的自由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全国外贸年度计划支配着全部的外贸活动,而且计划具有强制性,不可以自由更改;实行高度集中的外贸财务体制,由外贸部统一核算并由财政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与此相应,在贸易政策上也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强制性的政策措施。

(二)国家统一领导和有限开放条件下的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继续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不过经济市场开始摆脱封锁,逐渐开放,国家对外贸的管理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978年12月,根据改革开放相关政策的规定,我国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外贸管理方式上,国家通过制订计划、审批制度、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以及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对外贸实行统一领导。市场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不断涌入我国,针对市场的最新形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与法规。

这一时期,国家对外贸的管理形式及其政策是与经济体制的状况相适应的,外贸发展原则确定为“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对外”。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尚属有限开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基本处于封闭状态。②整个国家经贸发展战略模式仍然是具有内向型特征的进口替代,而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出口替代战略的基本点,仍是多创汇、节约使用外汇。因为以制成品出口替代传统初级产品出口可多创汇,而以国产消费品替代进口消费品又可以节省外汇。③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在减少了计划管理进出口商品范围的同时,重新恢复了对部分进出口商品的许可证制度和配额管理。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外贸政策仍是处于国家统一领导和经营下、主要靠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因为各项政策之间的偏差,东西部地区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国内非关税屏障。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外资政策强调税收优惠,引起了各个地区吸引外资的过度竞争,忽视了对健康优良的投资环境的营造与维护,这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www.xing528.com)

(三)国家管理下的开放型过渡时期贸易政策(1992—2001年)

根据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改革开放阶段的要求,我国在1994年5月提出了“大经贸战略”构想,即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对外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经贸发展战略。其基本点在于扩大全方位、多渠道和多领域的开放,加快各项业务与部门机构的融合和密切合作,尽快将对外贸易功能转变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益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将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列为发展目标,以消除外贸行业所存在的忽视质量、恶意竞争与无视效益等不良现象。为此,国家开始在对外贸易行业中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传统的外贸体制转变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惯例的新体制,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国家对企业制度做出了调整,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科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实行加快了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步伐。除此之外,国家还提高了对“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视,以促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上拥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四)WTO规则下公平与保护并存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际经济新格局与新形势,为了尽快适应国际规则,实现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我国调整了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保证了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适当对本国经济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我国所制定的既符合WTO规则,又兼具公平与保护意识的对外贸易政策具体体现在对外的公平性与对内的保护性上。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享受了世贸组织成员国在对外贸易中应该享有的优惠,同等地,我国也要承担起WTO所规定的成员国应该履行的义务,这样才能保证WTO成员国在对外贸易交流中的公平性。而同时我国内部还有许多正处于起步或初创时期的产业,其尚不具备实力与国际上已经成熟或稳定的同行业商家展开竞争,因此我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还一定要考虑这部分产业的局面,对其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措施。具体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内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目前国内是哪种经济结构,便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深入研究与分析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结构形势,我国将贸易政策调整为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平衡向前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与进程,推进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以此来保证我国经济既适应国际与国内形势,又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2]

(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方式是实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目前,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展开对外贸易事务的过程中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当下阶段,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即是调整目前的经济结构,在这种形势下势必要对贸易政策进行一定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时代在向前发展,全球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国际上正在持续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一体化,我国也紧跟国际经济形势,实行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外贸政策。现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调整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它聚焦于提升国内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竞争战略不在贸易政策之列,然而在面对国际经济市场时,国家竞争战略还是会反映在相关的贸易与投资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