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育种技术研究与品种选育探讨

育种技术研究与品种选育探讨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育种技术育种与应用研究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油菜中心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可溯源于“七五”期间,逐渐完善于“十三五”期间。目前,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根肿菌分离与抗性鉴定技术作为常规技术手段,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油菜中心品种选育工作中。同时,油菜中心育种者还积极改良传统油菜育种与种子繁育技术及抗旱性评价技术,并使之与生物育种技术相融合,共同服务于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育种技术研究与品种选育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育种技术育种与应用研究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油菜中心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可溯源于“七五”期间,逐渐完善于“十三五”期间。目前,组织培养(小孢子培养与胚挽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根肿菌分离与抗性鉴定技术作为常规技术手段,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油菜中心品种选育工作中。同时,油菜中心育种者还积极改良传统油菜育种与种子繁育技术及抗旱性评价技术,并使之与生物育种技术相融合,共同服务于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生物育种技术蓬勃发展、方兴未艾,诸如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与解析技术、CRISRCas9基因靶向编辑技术与ARTP诱变技术等,对于这些最新的技术,油菜中心科技人员在“十三五”期间已有初步接触与实践,将在“十四五”及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引进、消化吸收,并最终应用于未来油菜精准育种与改良工作中。

通过云油系列、花油系列常规品种的培育与规模化应用,云南省油菜生产与国内基本保持同期一致的发展水平。然而,受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种质资源与技术引进滞后、区域特性很强的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油菜杂交品种培育与应用长期落后于全国先进水平。为改变这一状况,团队于“九五”期间启动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种质引进与技术研究,并于“十五”末期完成了双隐性核不育两系、Pol CMS三系及Ogu CMS三系等主要授粉控制系统应用技术构建,选育了“云油杂2号”“云油杂10号”等杂交品种进入生产应用。通过对不同遗传背景不育系死蕾比例差异的跟踪与转育,制种田母本稀播、条播及母本幼苗期壮苗剔除对制种纯度影响评价,母本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发育差异识别等方面的多年多点研究,使两系杂交种制种纯度达到并稳定在国家标准以上,达到规模化生产应用需求。(www.xing528.com)

十一五”期间将不育性彻底、稳定,且制种高结实率的Ogu CMS三系杂交种的应用作为研究工作重点。“十三五”期间,将新品种培育中长期目标确定为:1.提高籽粒大小和含油率,培育单位面积高产优良品种,提高农户单位面积的产值。2.引进种质资源改良脂肪酸组分,培育具有一定区域适应性的高油酸专用品种,实现高油酸菜籽订单式生产与专业加工包装,满足专用菜籽油的市场供给。3.深度改良传统株型,培育适于全程机械操作的新品种,显著降低种植环节劳动力成本投入,以应对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4.引进种质资源,培育油用与观花相结合的多彩花色新品种,为主产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供选择的增收新方案。5.引进种质资源,建立相应技术评价体系,培育抗、耐根肿病和菌核病的优良品种,有效增强新品种在国内主产区应用的市场竞争力。“云油杂12号”“云油杂15号”“云油杂28号”“云油杂51号”等三系新杂交品种的培育,在籽粒含油量、单位面积产量、区域适应性、油脂品质改良等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含油、高粒重、紧凑株型、矮秆、抗根肿病、耐菌核病、多彩花色等种质材料的改良与这些优良性状聚合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实现“十四五”更高层次育种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