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人故事:品牌营销的秘诀

名人故事:品牌营销的秘诀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名人的地方就有名人故事。国内外每天都有很多的名人故事发生。之所以这些品牌会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借助女明星的巨大影响力的考虑。成功地借名人讲故事,需要机遇,但更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携第一夫人希拉里到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在这件事中,希拉里这个局外人稀里糊涂地为原本名不见经传、濒临破产的内衣品牌做了一回免费的形象代言人。

名人故事:品牌营销的秘诀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名人的地方就有名人故事。国内外每天都有很多的名人故事发生。卖故事离不开名人效应。在抓热点事件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和强大的传播力去做品牌推广或者传播思想。

如果要你启用明星为一款女鞋做广告,你会选择谁?健乐士选了“甄嬛”孙俪,千百度用了“程子欣”高圆圆,达芙妮找了“千颂伊”全智贤。可以说,女星做女鞋广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操作也相对简单,拍个广告,拍两张玉照就可以了。之所以这些品牌会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借助女明星的巨大影响力的考虑。

但其中也有例外,捷希女鞋就找到了蔡康永。但蔡康永并不是捷希女鞋的代言人,而是设计师。他设计了某个系列的女鞋。

为什么捷希会选择蔡康永?公司看中的是蔡康永的影响力。曾经有人说微博的粉丝数超过100万,就已经是一个电视台了,而蔡康永的新浪微博有3000万粉丝。就是说,他发一次微博就可能有3000万人看到,这个影响力比电视广告要强得多,因为它是图文的,不会瞬间即逝,而且会被不断地转发。不仅如此,蔡康永本身对于年轻族群来说就有着巨大影响力。其作品《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系列、《爱了就会活过来》等更是广受时下年轻读者的喜爱。

蔡康永设计女鞋这件事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因为他是作为男人来设计女鞋的。仅是这件事就足以让所有的媒体都愿意奉献出版面帮捷希女鞋做免费报道。很多媒体的记者都纷纷询问捷希为什么选择蔡康永作为设计师,他是不是真的要设计鞋子。

捷希为蔡康永设计的女鞋召开了两次发布会,每次都有超过100家媒体参与,这个规模堪比电影节。而且,蔡康永在圈内的人缘很好,圈内的一众好友都要穿他设计的鞋子,还主动发微博,讲蔡康永设计女鞋的故事。

微博有着巨大的扩散度。蔡康永有3000万粉丝,李冰冰有3000万粉丝,范玮琪有4000万粉丝,谢娜有5900万粉丝,他们的粉丝数量加起来已经过亿了,其巨大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参与微博互动的明星还不止这几个人。即便粉丝有所重叠,至少也有几千万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捷希女鞋。

百事可乐董事会主席罗杰·思瑞克曾说:“饮料之战没有永远的赢家。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趣。”蔡康永设计女鞋这件事在大众看来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相当于将娱乐因素延伸到了企业经营运作中。

捷希女鞋的营销策略实际上就是将企业故事和名人效应嫁接起来。只是他们的策略不同于别家只是单纯地选择女明星担任代言人。女明星拍完广告和照片就回家了,而蔡康永则是设计师,他会和品牌一起成长、一起努力。(www.xing528.com)

成功地借名人讲故事,需要机遇,但更需要观察力想象力。找到名人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将企业或品牌嵌入到事件之中。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携第一夫人希拉里到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行程中,希拉里前往东京都立大学进行演讲。由于当天的风比较大,演讲又在一个露天广场举行,希拉里在演讲中不时被风扬起裙子,很多人都在现场拍摄了照片,其中有一位在冲洗照片时,发现其中有一张竟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夫人的裙内内裤。

拍下这张照片的人是植田康夫的学生。植田是山树内衣制造株式会社老板山树的朋友。当时,这家会社产品积压,面临破产。山树就去求日本上智大学新闻系传播学广告学教授植田。植田的学生在美国做摄影记者,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国的政治要员。他给了学生500万日元的雇佣金,让他追踪报道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终于,当克林顿出访日本的时候,机会来了。

那张珍贵的照片被送到植田手中时,他立刻要了山树公司的Logo,通过技术处理将Logo巧妙地洗印到了照片上,然后连夜赶写了一个题为“第一夫人春光泄漏,珍贵内衣钟三木”的图片新闻,并将此新闻刊登在头版头条。一时间,各大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媒体争相转载,希拉里春光泄漏的新闻在全日本迅猛传播。

尽管希拉里听闻此事火冒三丈,知道这件事并不是真的,但她并没有起诉。因为她知道,那样做正中下怀,只会越描越黑。

在这件事中,希拉里这个局外人稀里糊涂地为原本名不见经传、濒临破产的内衣品牌做了一回免费的形象代言人。

当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不厚道之处,有恶意炒作之嫌。操作不当,容易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要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善于通过“名人搭台,自己唱戏”的方式,很好地抓住机遇,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巧妙地将企业、品牌和名人结合起来,达到借势传播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