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表3.1所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 10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按五等分法进行聚类,得出各时期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分布(彩图4)。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使得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同时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胁迫下,不同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性。表3.2研究区典型景观的生态脆弱性指数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表3.1所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 10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按五等分法进行聚类,得出各时期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分布(彩图4)。

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使得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同时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胁迫下,不同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性。从彩图4可以看出,随着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逐渐加大,整体而言:1987年和1992年两时期生态脆弱性以“很低”“低”为主,“很高”“高”的范围相对较小;1997年和2002年两时期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很低”或“低”的区域逐渐向“中”“高”转化;2007年和2013年两时期,整个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以“很高”“高”“中”等为主,生态脆弱性剧增。

究其原因,上述结果首先是一系列自然因素的耦合影响:研究区南北两侧为我国两条主要河流——长江黄河,两条河流从中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导致研究区逐渐成为独特、典型的淤泥质潮滩;互花米草在潮间带定植,进一步促进了泥沙淤积,湿地自然演替加速;由于原有潮滩高程增加,研究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新的光滩生成并持续向海扩展;海水上溯能力减弱,使得近陆一侧盐蒿(包括碱蓬和盐地碱蓬两种)、芦苇湿地淹水时间减少,土壤盐分及其他营养成分随之变化,对环境胁迫具有不同耐受能力的植被出现在各自所能适应的生态位,导致景观格局及生态脆弱性因之变化。(www.xing528.com)

近年来,研究区水域面积尤其是内陆养殖水域面积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人类干扰进一步加剧了景观破碎化,从而阻碍了斑块之间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景观功能随之变化,因此生态脆弱性呈“高-低”或“低-高”集聚状态,空间异质性加强。为了便于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基于同样方法计算各景观类型每个像元的生态脆弱性指数的平均值,得出2010年研究区5种景观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指数,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研究区典型景观的生态脆弱性指数(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