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挑战與出路

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挑战與出路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时代,甘肃省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结合全省实际,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使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夯实了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当前,甘肃民族地区党员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民族地区的党员队伍逐渐壮大,执政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挑战與出路

进入新时代,甘肃省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结合全省实际,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使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夯实了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然而,随着市场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阶层多样化、群众诉求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也对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要坚持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统一,分类施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农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形成了各种新型混合产业,但仍有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只会管理农牧业,缺乏统筹现代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执政能力。其次,组织设置不合理,现行的村党组织设置,普遍都是在村级设立村党支部,根据党员居住的地域关系来划分设立党小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越来越多,这给村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给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临夏县作为我省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常年近10万人外出务工,仅2012年至2013年间在青藏线上务工6万多人,流动党员136名,大多从事贩运、经商、餐饮住宿、商品批发零售等工作。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应该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面对的考题。第三,部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就党建抓党建”观念依然存在,党建水平还在较低水平徘徊。党组织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很多工作由于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不足,都停留在文件上,直接影响到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此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受宗教宗族、部落势力及民间传统组织的影响依然较大,在协调群众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村级党组织工作能力不足。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中心环节。但目前村“两委”队伍还存有能力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当前维稳、脱贫等工作需要,特别是面对脱贫攻坚的严峻任务,相当一些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面临“有心致富,无力带富”的窘迫情况。其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虽然随着国家各类产业支持项目的落地,以及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兴起和乡村旅游人数“井喷式”增长,催生了一批旅游专业村和新兴发展业态,但村级集体经济匮乏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这也影响了村集体办事的能力和群众对村一级班子的信心。第三,农牧民党员作用发挥有限。“小变即满”“小进即安”的意识仍然影响着一些党组织和个别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使得其在工作思路上保守僵化、工作落实上力不从心,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大打折扣。第四,党员教育覆盖面不够广泛。受民族地区特殊地域条件限制,大部分民族地区党建工作集中难、活动难和党员教育管理难,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受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的制约,在农牧村党员群众中尚未得到普遍使用。酒泉市阿克塞县,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共有基层党组织144个,党员1854名,其中,农牧民党员282名,占党员总数15.2%。全县基础产业以畜牧业为主,牧业一线地广人稀,牧户分散,通讯不畅,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党的声音、党的政策、党的服务无法及时传递和送达。(www.xing528.com)

当前,在部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与发展仍存有“两张皮”现象,党建资源尚未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优势仍未转化为发展优势。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党建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业务工作主要是做事或物的工作,从短期效应来看,业务工作抓一抓就有效果,周期较短;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周期长,短时间内一般难以见到明显成效。这使不少基层组织负责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不上心、不热心。其次,业务工作的考评体系相对简单,容易形成统一标准;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相对复杂,不容易形成统一标准。再次,党建工作者兼职化现象比较普遍。在党的基层组织中,经常出现行政人员兼做党务工作的情况。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做到同时兼顾,最终往往导致抓业务多、抓党务少的结果。同时,更应该看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固然与二者在工作内容、工作特点上的差异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一些干部忙于日常性事务或者业务工作,或者是缺乏党务工作的能力,而是对党的责任、态度、忠诚、感情上有所淡化、弱化,认为党务工作不是个人工作本职,将党务工作看作是“额外工作”,甚至有拖延、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还有一些部门将党建工作虚化了。党建的工作逐步走向边缘化、娱乐化,不能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不能凝聚团结同志,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员属性、忘记了党章党规,并最终影响单位、组织形成正向的工作氛围,进而影响到业务工作开展。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认为党建是“虚”的、业务是“实”的,从而使党建工作成了脱离业务工作、失去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花架子”。部分基层党委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意识还不强,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亲力亲为抓部署、抓推进、抓落实的力度不大,工作成效不够明显。在严督实导抓落实上还不到位,常态化跟踪督查督办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的推动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在建设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的能力强不强、素质高不高,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建的水平和成效。保证党员来源渠道的畅通,是党的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甘肃民族地区党员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民族地区的党员队伍逐渐壮大,执政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在数量、水平、结构构成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首先,人才引进难、留不住,流失严重。应该看到因为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引进人才待遇不高,工作生活条件差,高海拔地区难以适应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人才流失,特别是结合流出人才素质比较来看,流出的大多数是专业技术骨干,“出多进少、只出不进、强出弱进”的态势愈演愈烈。其次,人才结构失衡,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从现有人才专业结构上看,民族地区紧缺的农牧业、信息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占比不甚理想。作为甘南州支柱产业的农牧专业人才仅占6.6%。同时,由于整体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急需紧缺人才发展、创业所依托的经济环境,还不能为聚集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提供完善的后续保障。此外,基层党员干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部分村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掌握不够透彻,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用发挥不充分。以甘南州为例,该州县级管干部中年轻干部数量少,初始学历低。年龄45岁以下的正县级干部17名,占正县干部总数的6.9%,年龄40岁以下的副县级干部占副县级干部综述的11.3%;全日制学历中硕士研究生仅1名,占0.1%;大学学历的121名,占13.5%;大专学历的150名,占16.7%;中专及以下的624名,占到6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