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准时生产——定义与特点

准时生产——定义与特点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准时生产的含义作为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准时生产是1950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准时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1960年代开始推行的、旨在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浪费现象的一种综合管理技术。推行准时生产制,就是要通过消除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由于生产任务早已安排,缺乏有弹性的适应能力。

准时生产——定义与特点

(一)准时生产的含义

作为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准时生产是1950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当时,为了寻求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丰田公司新一代领导人曾经对世界上最大而且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厂——福特公司的鲁奇厂进行了为期三个月“朝圣”般的考察。回国后与当时主管生产的工程师大野耐一一起商量,很快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用于日本。因为战后孱弱的日本不可能投资来建造如此庞大的厂房和购置众多的设备。因此,需要结合日本的国情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于是,从这个设想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创造了这种独特的丰田生产方式——准时生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产方式的巨大潜力被丰田公司不断取得的成功所证实,它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在世界范围得以研究和推广。

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简称JIT)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1960年代开始推行的、旨在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浪费现象的一种综合管理技术。这里所说的浪费,既包括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废品、返工、机器故障、交叉往返运输等现象,也包括在传统观念下认为是“合理现象”带来的损失,如过量生产、不按计划准时生产、生产周期过长、投料批量过大引起的在制品积压,等等。换言之,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需要的绝对最少的设备、材料和工作时间的部分,都是浪费。推行准时生产制,就是要通过消除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准时生产,可以说就是按必要的时间、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或零部件),不过多、过早地生产暂时不必要的产品。准时生产制是一种讲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管理制度,强调“准时”和“准量”,不单纯追求高设备开工率、高劳动生产率和高产值。它的基本思想在于,严格按用户要求生产产品,尽量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在制品占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二)准时生产的特点

1.后工序到前工序提取零部件

一般生产组织是由生产计划部门按产品生产计划制定作业进度表,工序根据计划生产,供给下道工序继续加工。当计划不周或生产信息反馈不灵时,容易造成零部件生产过剩和积压在制品。同时,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由于生产任务早已安排,缺乏有弹性适应能力。(www.xing528.com)

JIT将前道工序为后道工序提供在制品的方式改为后道工序到前道工序提取自己所需的在制品。上道工序的零部件被提走后,由于数量减少而需要补充,必然向上一级的工序提取必要数量的零部件,如此层层牵动,把各道工序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准时生产线。上道工序在没有接到下道工序提取零部件的指令前,不能随意生产,这样一来就把上道工序应该生产的数量、品种、时间严格限制在下道工序需要的范围内,消除了过量、过早的生产。

2.小批量生产,小批量传送

为了在最短的周期内生产必要的产品,实行准时制的各个部门和各道工序一般都避免成批生产或成批传送,而是使各工序以尽可能小的批量生产,极限目标是“只生产一件、只传送一件、只储备一件”,任何工序不准生产额外的数量。批量的缩小不仅使工序生产周期大为缩短,而且减少了工序在制品储备,对降低资金占用、减少废品损失、减小库存占用面积等起着很大的作用。

3.用最后的装配工序来调节整个生产过程

准时生产制的运行机制是后工序制导前工序,用最后的装配工序来控制和调节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