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品牌如何前置思考,发行30张专辑都不火?

城市品牌如何前置思考,发行30张专辑都不火?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落到上海,为了维稳而做城市品牌,是否值得,就需要深度思考。一个深耕上海二十年的开发商,开发了30多个项目,已经布局几乎上海所有核心区域,居然知名度不高而且认知还很模糊。我对这个品牌的认知,类似这个发了30张唱片却没火的歌手:二十多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上海生存,并深耕那么多明星区域,说明有实力。而在上海这个品牌格局十分稳定的城市,无品牌背景的高价产品,贩卖难度要高很多。

城市品牌如何前置思考,发行30张专辑都不火?

我不认为所有品牌都有必要做城市品牌。即使他花钱请我去,我还是会告诉他这句话。

这个品牌的全国品牌主张四平八稳。全国品牌要兼顾全中国的布局,所以平衡、稳定的主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落到上海,为了维稳而做城市品牌,是否值得,就需要深度思考。

首先,先看看上海这个城市的消费环境。在上海这样一个超级大都市,先不说地产,就说城市娱乐环境,全球明星的大小型演唱会几乎每月都有。在线购票APP上,你可以看到,几乎任何一天都有10多场各类话剧戏剧歌剧在上海同时上演。同样,在淘宝依然还有宜家(IKEA)代购的时代,上海却已经拥有了三家IKEA。消费体验过度丰盛,这座城市没有精力去关注无关的、不好玩的、没有话题的东西。

更遑论地产市场,这里云集了全国几乎所有一线开发商。过去几年,有太多使出浑身解数想要立足上海的,多数做了几个项目后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流于泛泛。

上海的地产品牌格局已经基本定势,每年光地产品牌发布会就多如牛毛。做成时装秀的,做成科技展的,做成咖啡夜谈会的……五花八门,再来一个发布会,缺你一个不缺,多你一个照样淹没你。

想明白这些后,我才深知在上海做品牌“反淹没成本”极高,而地产作为一个高价且低频复购的行业,品牌建立往往有迟滞性,且品牌信赖度相对脆弱:

■ 迟滞:想要靠今年建立品牌,今天就卖溢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品牌脆度高:一个项目的产品品质,就可以破坏之前几年建立的品牌口碑。

所以,只是希望维稳而在上海做品牌,其实成本很高,收效却很低。我一直建议这样的开发商,最好关注明星产品的前中后传播,尤其是后期口碑的建立,以产品品牌建立更有实效的客户口碑品牌。

但是再研究下去,我改变了我的认知。(www.xing528.com)

一个深耕上海二十年的开发商,开发了30多个项目,已经布局几乎上海所有核心区域,居然知名度不高而且认知还很模糊。居住在其小区的居民,让其描述这个品牌,几乎都是用“还行吧,一般般”这种评级的词汇(当然,中国多数开发商在居住者心目中,其实也都是这类评价)。

打个比方,发行了30张专辑却一直没火。不是没有红的素质,能发30张,说明他/她有能力,否则唱片公司不会给他/她30次机会,一定是存在定位包装和发行上的问题。我对这个品牌的认知,类似这个发了30张唱片却没火的歌手:二十多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上海生存,并深耕那么多明星区域,说明有实力。甚至肯定有大量的能力,未被真正传播出来。所以这种品牌能做,可以做,应该做城市品牌,因为:

■ 高价能力:在上海拿地,必须有贩卖高价的能力。而在上海这个品牌格局十分稳定的城市,无品牌背景的高价产品,贩卖难度要高很多。作为未来需要持续输出高价产品的品牌而言,必须为未来,尽早建立城市高端能力背书。已经有了高端产品经历的,一定不能将这种经历浪费,使其消失在时间长河里,要想尽办法延续和发酵,而这就是城市品牌该做的。

■ 时间机会:明天的上海地产竞争,一定比今天更激烈,今天一定是地产开发商在上海过得最舒坦的一天。放眼未来,如果是确定要在上海深耕下去的地产商,必须尽早在上海地产形象的格子间里,建立自己的“商社”(人有人设,商人就有商社),晚了就错过了占位成本最低的今天。

即有深耕城市的决心,有放眼明天的野心,有不求今天速效的耐心,这三心,是做城市品牌的基础心态。

■ 品牌人口管理:回首过去十多年,这家企业拥有大量已经交付的住区,具有无数其他开发商羡慕的“品牌人口”,这些人都是它可以低成本沟通,且由此确立其对在售项目口碑的影响的高效渠道。而这,只有通过城市品牌统一管理。

图11-2 不应仅为了今天卖高价,做好城市品牌,还需要有这样三个认知

啰唆一大堆,还没说解决思路,就是想告诉大家,有些开发商不必刻意去做城市品牌,有些则应当立刻做。而只有深知城市品牌背后的为与不为,才能更清晰有效地创作城市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