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优化方法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逻辑框架法、因果分析法、成功度法等。目前,国际组织普遍把LFA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和后评价的主要方法。采用逻辑框架法进行项目后评价时,可根据后评价的特点和项目特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评价要求。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优化方法

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逻辑框架法、因果分析法、成功度法等。本书主要介绍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框架法。

1.对比分析法——“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法

对比分析法是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项目后评价采用对比法时,一是要十分注意数据的可比性;二是更多地与其他项目进行对比,可以是同行业对比、同规模对比、同地区对比等。建设项目后评价更注重有无对比法。

前后对比法(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是指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和分析原因,用于揭示项目计划、决策和实施存在的问题。采用前后对比法,要注意前后数据的可比性。

有无对比法(with and without Comparison)是将投资项目的建设及投产后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与没有此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该方法是通过项目实施所付出的资源代价与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得到项目后评价结论的一个重要方法。采用有无对比法时,要注意的重点:一是“有”和“无”指的是评价对象,即项目或规划;二是要分清建设项目的作用和影响与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以正确评价项目的增量效益和社会机会成本;三是方法论的关键在于要求投入的代价与产出的效果口径一致,即所度量的效果要真正归因于项目。

2.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LFA,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年开发并用于项目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综合、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式。目前,国际组织普遍把LFA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和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逻辑框架法的核心就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的分析,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逻辑框架法的模式将项目目标及因果关系划分为4×4的逻辑框架矩阵,即形成目标/影响、目的/作用、产出/结果、投入/措施等4个层次,如表11-3所示。

表11-3 逻辑框架法的矩阵表

目标(Goal),通常指的是最高层次的目标,即宏观计划、规划、政策和方针等。此目标的确定与指标选择一般由国家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www.xing528.com)

目的(Objectives or Purposes),是指“为什么”要实施这个项目以及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效果和作用,一般应考虑项目为受益目标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效果。此层次的目标由项目和独立的评价机构来确定,指标由项目确定。

产出(Output),是指项目“干了些什么”,即项目的建设内容或产出物,提供可计量的产品或服务。

投入和活动(Input and Activities),是指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内容,主要包括资源投入量、工程建设活动和时间等。

可以看出,以上的4个层次之间存在3个垂直逻辑关系及水平逻辑关系:垂直逻辑用于分析项目计划做什么,弄清项目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确定项目本身和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物质、政治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图11-1所示,即形成自下而上的3个垂直逻辑关系“投入→产出→目的→目标”。

图11-1 逻辑框架法垂直逻辑的因果关系图

水平逻辑主要由客观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和重要假设条件等三部分构成,主要用于衡量项目的资源和成果,通过确立客观的验证指标及其指标的验证方法来进行分析,并对垂直逻辑四个层次上的结果作出详细说明。

国务院国资委2005年5月颁发了《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其中对逻辑框架法通过投入、产出、直接目的和宏观影响等4个层面对项目后评价模式给出参考模式,如表11-4所示。采用逻辑框架法进行项目后评价时,可根据后评价的特点和项目特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评价要求。

表11-4 国资委项目后评价的逻辑框架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