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日实力对比的演变趋势

中日实力对比的演变趋势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认知偏差,是其地缘政治思想、东亚地缘格局及中日关系的演变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到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至2015年,中国的GDP已经大幅超过日本,且两国之间的差距呈不断加大的趋势。图6-1中国和日本的GDP变化数据来源:WDI。中日两国经济增速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日本近年来对中日关系认知的基调之一。

中日实力对比的演变趋势

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认知偏差,是其地缘政治思想、东亚地缘格局及中日关系的演变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有利于中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地缘战略思想,目前在日本难以形成主流。相反,日本政界一直受西方“海陆对抗论”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将中国作为日本在东亚地缘格局竞争中的战略敌手,将陆权国家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当作日本地缘战略利益的主要威胁。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神话”的破灭和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日本的战略忧虑更加明显,对中国的敌意与日俱增。

2000—2013年,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比重从77%左右下降到60%左右。同一时期,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31.5%下降到22.5%,日本从14.4%下降到8.2%。同一时期,发展中经济体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从21.6%左右上升到35.8%。中国经济总量所占份额从3.6%增加到11.5%[3]。具体到中国和日本经济地位的变化,不妨先从GDP角度分析一下,如图6-1所示,2001—2005年,中国的GDP稳步增长,日本的GDP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徘徊,两国GDP的差距基本处于2万亿美元左右的区间。自2005年开始,中国的GDP增速加快,而日本无明显变化,两国GDP的差距迅速收窄。到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而日本经济增长缓慢。至2015年,中国的GDP已经大幅超过日本,且两国之间的差距呈不断加大的趋势。

图6-1 中国和日本的GDP变化(2001—2015年)

数据来源:WDI。(www.xing528.com)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引人注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也成为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05—2014年,中国货物出口总值从7 619.53亿美元增加到23 423.06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从7.25%增加到12.33%。同一时期,中国进口也增长迅速,从6 599.53亿美元增加到19 593.56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6.07%上升至10.26%。截至2016年初,中国已与包括东盟、智利、瑞士、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在内的22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并致力于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逐步打造覆盖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再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为1 0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增速为全球对外投资流量增速的4倍以上。从2002年的27亿美元算起,1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39.8%。2013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 383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357亿美元。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为美国同期的31.9%,相当于日本同期的79.5%。而在10年前的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仅相当于美国的2.42%和日本的9.35%。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 604.8亿美元,占同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在国家(地区)存量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一。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上述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与合作等指标表明,中国的经济地位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尽管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体现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人均GDP和海外资产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惊人,这给日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从日本的角度来看,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反观自省,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破裂,在较长时间内,日本经济陷入内需不振、出口疲弱的低迷状态。中日两国经济增速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日本近年来对中日关系认知的基调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