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对比

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对比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随着人们水资源经济物品观的确立而产生。需求管理模式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的手段。针对供给管理水价偏低的情况,需求管理模式首先提出供水不仅是有偿的,而且合理的水价应该以完全反映边际成本为目标。

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对比

(一)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1.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主要是利用各种工程手段来获取所需用水,它强调供给第一,以需定供。供给管理模式源于人们对水资源“自然赋予”的传统观念。自然赋予观念突出了水的自然即生性,该观念认为水资源没有价值,是自然无偿赐予人类使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无须支付任何形式的代价的自然资源。人们的水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无偿攫取甚至掠夺式开发水资源的用水习惯正是在自然赋予观的支配下得以衍生,进而顽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大脑深处。这种水观念反映到生产上,必然表现为水资源的粗放经营和大量消耗;反映到生活上,必然表现为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反映到水资源管理上,必然表现为松散式管理,水资源消耗速度和紧张程度没有恰当的手段和杠杆来衡量。一旦发现供需矛盾突出,就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在可利用的水资源中增加有效供水量,通过供给扩张达到供需平衡;在经济效益上,水资源的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反映不出来,原因之一是许多工程建设由政府补贴,而且供水水价也很低。据OECD资料,发达国家新建供水工程的补贴高达75%。美国加州中央河谷工程的灌溉合同水量平均为0.3~1.3美分/立方米,而按照边际成本计算则达16美分/立方米;在生态环境上,由于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和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了严重的诸如咸水入侵、盐碱化、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往往都是在完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显然,供给管理模式的采用依赖于特殊的条件,且它本身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这样,当水资源危机出现的时候,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水资源,反思“自然赋予观”的正确性,由此产生了水资源的经济物品观念和需求管理模式。

2.需求管理

水资源的经济物品观强调水资源的稀缺性、价值性以及使用上的成本性,因而此时的水资源就从可以自由取用的非经济物品上升为经济物品。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随着人们水资源经济物品观的确立而产生。需求管理着眼于水资源的长期需要,强调在水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把供给方和需求方各种形式的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其基本思路是:除供给方资源外,把需求方所减少的水资源消耗也视为可分配的资源同时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开源和节水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等手段,通过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利用和配置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的手段。

(1)经济管理手段。其核心是水价的确定。针对供给管理水价偏低的情况,需求管理模式首先提出供水不仅是有偿的,而且合理的水价应该以完全反映边际成本为目标。这一成本包括供水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等项目的费用;水资源污损费用;外部因素引起的供水系统的毁损费用。这样,水利工程大量依赖补贴、效益低下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其次,需求管理采用鼓励性措施(如税收信贷等)和抑制性措施(如高价、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水的需求。

(2)制度法规手段。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制定法规、制度等鼓励节水、约束浪费和保护水环境,具体如用水许可证制度等。

(3)技术手段。如采用先进的节水和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

(4)诱导手段。主要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引导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节水方向发展。

3.两种模式的比较

显然,供给管理属于粗放型管理,它在人类发展早期对水资源需求量不大时或在水资源丰富地区较为适用,且由于忽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实际上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管理模式;需求管理弥补了供给管理忽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缺陷,也更适合于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采用。水价按边际成本定价理论上符合经济原则,但实践中如何实现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www.xing528.com)

(二)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

1.资源化管理

资源化管理是仅仅把水资源作为一种实物,从物质上进行管理,包括水资源的权属管理、数量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等。资源化管理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它只注重水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其收益权能被掩盖,价值量被忽视,处置权被限制。管理手段只有单一的行政手段,政府对全部的水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和调配,而市场则被排除在外。资源化管理模式反映到生产上,由于缺少价格信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的经济合理性缺乏依据,使得计划中的盲目性在所难免,加之产权不清和缺乏流动性,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际上难以实现;反映到生活上,由于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也难以调动人们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以高消耗、高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所导致的水资源的浪费。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以行政手段对水资源实行实物性管理的模式,虽然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也发挥了作用,但大量事实表明,在微观层面上,计划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资产化管理

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水资源作为资产,从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全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它有三个特征:确保所有者权益、自我积累和产权的可流动性。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的是有偿使用水资源,通过投入产出管理,确保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增加水资源产权的可交易性,促进水资源价值补偿和价值实现。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既是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存危机等严重的发展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对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使水资源正常更新的资金来源被人为地阻断,而且也造成水资源产品价格的长期严重扭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尤其是以产前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水资源管理有必要采用资产化管理,而且水资源的稀缺性特征也使其转化为资产成为可能。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包括产权管理、经营管理和收益管理。产权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并实现产权的可流转,保证每一个经济主体自身的利益实现最大化;经营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收益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把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和补偿,并实现保值和增值。

可见,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通过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经济手段,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终实现最优配置。同时,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模式不仅是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而且对于深化我国整个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两种模式的比较

(1)资源化管理以实物为核心,侧重于采用行政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它只揭示资源的物质属性(使用价值);而资产化管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侧重于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水资源进行间接管理,它揭示水资源的经济属性(价值)。

(2)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存在缺陷,资源化管理模式会诱发管理中的寻租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腐败的产生;同样,由于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充分使得市场交易存在成本而且交易成本往往较高,单纯依赖资产化管理模式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