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相同的,而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这里主要选择美国、英国和日本3个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发展作一介绍。在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设计和施工均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工程技术力量的不足,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相同的,而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这里主要选择美国、英国日本3个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发展作一介绍。

1.美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独立初期,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资金严重不足。此时向欧洲贷款并不容易,因而只能鼓励私人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据统计,从1789年到1933年这段时间里,60%的基础设施是靠私人融资,并具有BOT的性质。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电报的特许经营是私人融资的典型案例。相应在工程项目交易方面,主要采用设计、施工、运营(Design Build Operation,DBO)。在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设计和施工均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工程技术力量的不足,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在1875年前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工程质量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豆腐渣”大坝、桥梁倒塌是家常便饭,平均每年有25座桥梁坍塌。

针对工程中存在的严重的质量问题,1893年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在公共工程项目中推行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DBB交易方式,并在1926年的公共建筑法中作为强制执行的内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政府财力充裕。在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方面,政府有能力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在工程项目发包方面,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上鼓励和支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因此,设计和施工分离,专业化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较快。DBB成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主要工程交易方式。这其中,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可加快建设速度的CM工程交易方式在美国兴起,并为国际工程建设领域所接受。这标志着专业化的建设管理服务已开始应用于建设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工程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美国工程界在总结几十年工程建设的经验后发现,设计、招标和施工相分离的DBB模式,虽对发展专业化队伍和控制工程质量方面比较有利,但这种管理模式又出现了交易成本高、协调困难等问题。此外,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结构的变化的背景下,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DB模式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从1995年开始,以DB模式进行的施工项目每年以6%的速度上升,1999年,对400家最大的承包公司的统计表明,有62%的企业的在建项目采用了DB模式。DBO、BOT等模式也在交通、水处理、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后,即最近几年,承包范围更宽的EPC和PMC等模式与DB模式一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英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施工总承包(GC)的国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的大量兴建,以施工总承包模式为代表的专业化设计、施工专业化队伍得以产生和发展。土木工程师协会(IEC,1818)、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1834)等专业组织是在这各种背景下成立的。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这种专业化工程建设体制已基本形成。

这种专业化工程建设体制规定了建设市场中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等建设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因而在这种相互制约的机制下,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但在这种体制下,过分强调了市场的作用,参与建设各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之间经常是相互推诿责任,难以进行协调。设计方不仅要考虑设计的风险,还要考虑承包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于是经常出现设计过于保守,经济性很差,浪费很大;在工程项目实施时,也经常暴露出交易费用高、协调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弊端。(www.xing528.com)

针对这些情况,英国在工程项目交易方式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采用了伙伴(Partnering)模式。伙伴模式又分为单项目伙伴模式与多项目伙伴模式。伙伴模式可有效地降低工程项目的交易费用。如,希斯罗快速铁路项目采用伙伴模式后,所用测量师比传统管理模式减少了一半。伙伴模式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工程项目参与方的关系,还带来了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如英国国防部的两人工程项目,采用伙伴模式后,在项目组织设计时,就改变了传统的做法,没有按工作性质,即块块,而是按施工工艺,即条条,组织实施。如,负责建筑物立面的设计师和负责立面施工的承包商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和负责地基基础的设计师在一起工作。

在工程项目融资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国政府在公共事业上的支出压力日益加大,资金和资源稀缺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日趋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积极考虑利用私人资金建设公共工程项目,在1987年与法国合作,采用特许权经营方式建设英吉利海峡隧道,并于1992年11月提出了PFI模式。1994年设计—建设—融资—经营(Design Build Finance Operate,DBFO)方式开始在公路工程项目中使用,1996年公私合营工程公司(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gram Ltd.,4P公司)的成立,加快了PFI在地方政府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普及。这些措施大规模地动员了私人投资,同时把设计、施工、经营等各个方面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达到缩短建设工期、减少交易费用的效果。

3.日本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与美英相比,日本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工程总承包上。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日本有工程承包企业50多万家。其中,排名前20名、前60名和前100名的总承包商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6.3%、23.8和26.9%,超级承包商在建设市场上占主导地位。

日本的总承包发展追溯到17世纪德川幕府时期。随着封建贵族大兴土木,行会体制初步形成,总承包商处在行会体制结构的最上层。明治维新的改革,促进了建设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总承包商凭借资金、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使得其在建设行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总承包商一般很少直接从事施工活动,而是将承包到的建设任务分包给分包商去完成。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长期的博弈中,最后选择了合作。分包商十分注重与总承包商的合作,并保持长远的业务联系,事实上,这种合作关系给他们带来了利益。有调查表明,有91.5%的分包商愿意和某一总承包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一些地方并建立了由专业分包商组成的“协力会”。该“协力会”是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联系纽带。大多数分包商都是某个“协力会”的成员;每个总承包商都有与自己长期合作的“协力会”。一些完全劳务型分包商对总承包商有很高的依赖性。

在日本,私人工程项目和公共工程项目有不同的管理办法。私人工程项目一般采用伙伴模式,实行总价包干。而对于公共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并有下列特点:①由官方提供的价格指数工程最高限价,由最低报价者中标;②业主方权力很大,行贿受贿、私下交易等腐败现象盛行;③根据承包商的规模和营业额,将承包企业的资质分为5个等级,等级高者在大项目的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④大部分工程采用DBB交易模式;⑤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十分慎重。为防止承包商的垄断和技术风险,对投标人提出的新技术或新工艺,在没有5个以上承包商同时提出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被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