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经济状况及能力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及能力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家是西莲村上地地道道的老户人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土地带来的收益归张家所有家人一起享受,由当家人统一分配物资,其他外人不能够享受家里的资源;家里的收益权没有被外人侵犯过,也没有发生过打官司的事件。这些牲畜和农具等资产也归张树蔡一大家人所有,其他外人不享有张家的产权。张家在前莲村内有鱼塘,但是鱼只是自家食用或者赠给关系较好的村民,不进行外卖。

家庭经济状况及能力分析

张家的经济实力相对于其他一般家庭来说是比较雄厚的,家中拥有三千余亩耕地,其中包括三四百亩林地,每年三分之二的土地都要在外耪青[9],剩下的一千余亩地的农活则需要雇佣二十左右个短工来做,家中还会雇佣两名看青的人,一边看护粮食,一边看护祖坟。张家在乡里和一家南方人合伙开了一个酒坊,在平罗镇上有饭店、车店和旅店各一间,在新民县内有七十多间门市房,主要经营粮食、酒坊、布匹等多种生意,在前莲村经营鱼塘。张家是西莲村上地地道道的老户人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1.财产归张家人共有

1949年以前张家家中拥有三千多亩土地,其中还包括三四百亩林地,其余均为旱地,土地众多,自家房前有大片菜地;还有自家的坟地、仙人庙等。张家的土地归全家人共有,产出的粮食都归当家人张树蔡做处理,各小家不管这些事情。当家的还会吩咐妻子给各个房间准备好换季的衣服,吃饭的时候为张家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平时会给大家发零花钱,等到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张树蔡会给大家多发一点零花钱。1949年以前,张家的土地需要交税,即谁当家、谁管账、谁就交税,因此张家是由当家人张树蔡前去交税。张家没有发生过不交税的事情,家里也没有人因偷漏税而被抓过。未分家之前,张家家里的土地众多,根本不需要租种别人的土地;张家有耪青这种情况,即把土地免费借给别人耕种,等到秋收的时候再分给自己一部分粮食,租户自己再留下一部分,具体的数量不一定,比如土地不好就自己家得到三成,种地的人家得到七成;土地好的话就把粮食产量对半分。土地带来的收益归张家所有家人一起享受,由当家人统一分配物资,其他外人不能够享受家里的资源;家里的收益权没有被外人侵犯过,也没有发生过打官司的事件。村庄的土地买卖造成了大户的土地越来越多、小户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西莲村里以张、李两大姓氏为主,土地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姓氏的人手中,财主也主要是这两个姓氏中的人。

张家家中原来也有很多牲口,但是牲口闹病,最后只剩了一匹小黑马,其余的全部病死,后逢家里人要结婚,需要用牲口干活,张家便从外地又买回来21匹小黄马,它们的体质很好;张家还拥有三辆大铁车,需要用七头牲口才能拉;还有七辆挂车;小型农具则更多。张家比较富裕,因此没有用木头轱辘的“花轱辘”车,都是用胶皮轱辘的大铁车,主要是为了运货方便,如果车上的货物放的太多,车胎就会“嘭”的一声放炮。这些牲畜和农具等资产也归张树蔡一大家人所有,其他外人不享有张家的产权

2.张家副业不断扩张

1945年未分家之前,张家在东蛇山子乡里还和别人家一起搭伙经营酒坊。在临近沈阳市的平罗镇经营着大车店、旅店和饭店,这里的买卖主要雇佣着十五六个人一起经营,有一个雇佣者便是西莲村的李世如,他负责做饭,主要做高粱米饭小米饭和粳米饭,还有一个“果子架”[10]也是本村村民,他叫张孝洪,还有一个十六七岁的“跑堂的”人;雇佣的掌柜的是辽河南面李河套村的,但是具体叫什么老人也不记得。张家在平罗的买卖主要为来回过路的旅客提供食宿,还给他们照看牲口、货物等;此外,张家还从外地运进芝麻到沈阳市内进行销售等,家中“树”字辈即张树蔡那一辈子的人因做买卖攒了好多钱。1937年之后,张家的第八代后人即“燕”字辈的后人便选择在新民县内继续做买卖,张家在新民县的火车站南二百米远处有十八间门市房的买卖,当时新民县修的火车道都为双弦结构,一部分由日本军队修,一部分由中国和苏联一起修,此时的新民发展的还算不错,张家便决定在新民县内做买卖;在新民县中心,即目前的兴隆大家庭商场那里,张家还有五十多间门市房,以经营日用品、粮油、布匹、酒坊等为主,因此张家在新民县内一共有七十多间门市房,雇人经营着家里的买卖。张家老大家的三儿子喜欢喝酒,每天都会骑着从外地买来的小黄马去县里取酒喝,但从不去乡里的酒坊取酒,因为他觉得毕竟乡里的酒坊是和别人合开的买卖,自己总去那拿显得不够硬气,就选择去县里自己家的酒坊去取,骑着买来的小黄马,一天七十里路可以跑个来回,而且不用贪黑起早,马跑得很快。张家在前莲(距离西莲村两里地)村内有鱼塘,但是鱼只是自家食用或者赠给关系较好的村民,不进行外卖。张家每年的年收入颇丰,生活富足。

3.家户雇工种类繁多

张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都让其他人家耪青,还雇用了两人看青,看青的时间是从四月二十号左右种地到十月初收地,分别是本村的“老包边子”和李树清,他俩都是村中的困难户,年纪都在四五十岁左右,李树清更是无儿无女,他们俩主要就在两个“堡子”[11]的交界处负责看青,以免在粮食快成熟的时候被外堡子的人偷走,之后给他们工钱的时候都是用粮食抵,大概是以四五百斤粮食作为报酬,足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要。

张家请来的短工基本都经过熟人介绍而来,而且在张家干了一年两年活之后就基本固定,比如去年的时候“我”在这家干过活,雇主看“我”干活干得挺好,就会继续让“我”去干活,不会再做特殊调整而去找一些外人过来,形成了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之后,雇工们在干活的时候也十分卖力。在请他们来干活的时候,都是口头约定给多少粮食,不需要签订契约,张家也从来没有耍赖扯皮的现象发生过,都是规规矩矩用人做事。张家雇的雇工也都卖力干活,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便下地干活,天黑看不到麦苗的时候才回去吃饭,没有因病请假的工人,干活也不需要搭人情,雇主和雇工彼此之间没有过多的人情礼往。张家的一个雇工一天可以铲十几根垄的土地,一根垄大概四五百米长,雇工们都很卖力气干活。(www.xing528.com)

4.雇工以青壮年短工为主

张家家里雇的工人基本都是短工,年纪都为20多岁、不超过30岁的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年纪太小的不会要,张家在选择雇工的时候不会考虑人品问题,只要不是人品太差劲,会干活、会“扶驴”[12]和犁杖的就可以到张家来干活,雇工家里基本都是无地或者少土地的家庭,家庭人口又多,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来当雇工。张家雇的工人基本为邻村马蹄岗子村的村民,本村西莲村的村民基本没有当雇工者,因为他们家家都有地。雇工家住的离张家都很近,因此不用给他们提供住宿,只要提供一天三餐即可,形成“吃在主家、住在自家”的局面。张家雇佣一位管家、一位大厨师和两个长工。请这么多人帮忙干活的原因有二,一是家里地多人太少,实在忙不过来,而且家中还有买卖,无法全部顾及,必须请雇工来种地、除草、收粮食等;二是家里的庭院较大,张家属于大家户,需要有人时常打扫院子、喂牲畜、做饭等。

家里雇的工人没有偷盗张家财物者,只有一个外号叫作“老溜直”的雇工在张家干活的时候把一个小葫芦拿走了,那个小葫芦也不值钱,“老溜直”拿这个小葫芦只是为了挂在裤腰沿上,做个烟荷包疙瘩,拴在烟荷包上之后再往裤腰上一“别”[13]能有个“档头儿”[14],方便自己抽烟而已。

雇工在干活的时候,张家都会提供给他们自家种的“蛤蟆赖”烟,用小孩子们念书之后不要的纸再剪成条状,他们自己一卷就可以抽烟。原来的时候都是自己家种烟,秋天的时候把烟叶晒干,之后人工把它们搓碎放到烟“笸箩”[15]里面,而且这种“笸箩”基本每人家里都有,就像是东北家家都有火炕一样,大家抽烟的时候只要卷好就可以。张家也给他们准备手巾擦汗,但是不用准备衣服。

过节的时候找人来家里干活,张家也会给雇工们做一些馅食,鉴于人太多,家里不包饺子只包包子供雇工食用,一般是萝卜或者白菜馅,偶尔会放一点点肉。张家平时并不克扣,舍得给其他人家东西,就像“散财童子”一样,但也有点“败大家”的意味,如果再晚五年分家,家里的耕地基本都会被卖光。有一年冬天的时候斗地主,东莲村的大老胡在家中的炕上轧草,工作组的人问他:还是这时候的生活好吧?你要是给地主扎草,他还能让你上炕干活?大老胡回答道:我看地主那时候更不错,我自己本身就是由地主养活大的,要不活不了这么大,我还得感谢地主呢。工作队的人说:那你还想着地主生活啊,之后大老胡便遭到了批斗。还有本村冮家的老太太,之前是张家的奶妈,他的儿子后来当上了大队书记,工作组要来村里做调查,儿子就告诉她应该如何回答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工作组的人后来就问老人是地主的时候好还是这时候好。老人就回答说还是地主的时候好,地主供自己吃喝,还给自己家盖房子,老人还说自己家的孩子多,没有衣服穿,都得围着麻袋片子当衣服穿,后来是张家人给自家的孩子们买的棉衣和棉裤,要不自己的孩子都得被冻死。村里平时有扭秧歌的秧歌队,张家都会准备好冻秋梨、花生和“毛嗑”[16]供大家吃,平时家里贴好的大饼子和炒的盐豆子也是大伙随便吃,家里的东西能让村里人吃个半趟街。还有一次家里种了三垧地的黄豆,等到收黄豆的时候,张家老大赶了三辆马车去地里面收黄豆,没想到都被别人偷走、抢走,自己家最后只拿回来两袋子黄豆,张家也没有把黄豆被偷这件事报给官府,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张家对待很多事情都十分含糊。

家里有事请人们干活的时候,都是一天请吃三顿饭,早上是高粱水饭、咸菜大酱和拌豆腐,中午的时候吃大饽饽[17]和盐豆子,晚上是高粱水饭或者小米水饭,再做一两个菜,活干完了之后正常给雇工工钱。

表4-4 1949年前张家家计状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