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酱制作工艺及生产流程详解

大酱制作工艺及生产流程详解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工艺生产的大酱,以大豆或脱脂大豆为原料,经润水、蒸煮、磨碎、造型、制曲、发酵而成,是糊状并具酱香的红褐色发酵性调味酱。大酱是东北的特产,下面以东北大酱为例来说明大酱的生产。制种曲的目的是要获得大量纯菌种,为生产大曲提供优良的种子。干燥时品温不得超过40℃,如超过会影响孢子的发芽率。入通风池后,品温达到37℃时,应开鼓风机降温,品温不低于30℃即可。

大酱制作工艺及生产流程详解

大酱发酵起源于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同时还具有人体生理调节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疲劳、抗癌等生理作用。

传统工艺生产的大酱,以大豆或脱脂大豆为原料,经润水、蒸煮、磨碎、造型、制曲、发酵而成,是糊状并具酱香的红褐色发酵性调味酱。近代工艺生产的大酱,是以黄豆磨碎而成。大酱是东北的特产,下面以东北大酱为例来说明大酱的生产。

(一)东北大酱

1.原料配方

黄豆650kg,面粉350kg,食盐为成曲的31%,水为成曲的144%。

2.工艺流程

大豆→筛选→漂洗→浸泡→蒸料→冷却→拌面粉→接种(种曲)→通风培养→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成曲→入缸→加盐水→澥稀→发酵→打耙→磨细→成品

3.操作要点

(1)制种曲。制种曲的目的是要获得大量纯菌种,为生产大曲提供优良的种子。

①原料配比。种曲原料配比一般麸皮与豆饼粉为8:2,加水量为原料重量的100%~110%,接种量为原料重量的0.1%。

②制种曲工艺。

豆饼→粉碎、过筛→混合(加麸皮、水)→蒸料→打碎、降温→接种(接扩大培养菌种)→初次翻曲→二次翻曲→去草帘→种曲

③种曲的制备。

蒸料:可采用常压或加压两种方法。常压蒸料一般保持蒸汽从原料面层均匀喷出时,加盖蒸1h,然后再关汽闷1h。加压蒸料一般在98kPa的条件下蒸约30min,然后再闷10min。熟料出锅呈黄褐色,质地柔软而无浮水,含水量在50%~55%。尽快打碎熟料降温,以免杂菌污染。

接种:将熟料迅速移至种曲室的操作台上,用木铲翻一次,摊平冷却。待料温降至38~40℃时,即可加入菌种。

保温培养:曲种接种后,应立即分装于曲盒内,料层厚一般为1~1.2cm,放在曲架上堆码成柱形,顶上倒盖一个空曲盒。然后开始保温,曲室温度在27~30℃。每隔2h检查一次温度,16h之后盒内品温升至33~35℃。曲料上呈现出白色菌丝,微结硬块,同时产生一股曲香味,此时即可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时将曲块用手轻轻搓碎使其得到充足的空气,尽量使其松散,以保证霉菌的正常发育,同时使温度均匀,并防止温度上升过高。翻后将其摊平。每翻完一盒之后立即覆盖经灭菌的湿草帘或纱布。同时依次将上、下、左、右曲盒的位置加以调换,堆成品字形。为了调节品温及换气,应开启门窗,开的时间要短,以防止杂菌侵入。将品温调至30~32℃后关闭门窗,让盒内品温逐渐上升,约5h后,曲料上全部长满菌丝,呈现整齐的白色,此时品温为35~36℃,即要进行第二次翻曲。每翻完一盒曲仍要覆盖原来的灭菌湿草帘或纱布。同时依次将上、下、左、右各曲盒互换位置一次,堆成“品”字形。再经过5h左右,就可见到嫩黄色的孢子,此时盒内品温应维持在34~36℃,室温保持在25~28℃。经64~72h后,孢子大量繁殖呈黄绿色,外观呈块状,内部很松散,用手指一触,孢子即能飞扬出来。此时可将覆盖草帘或纱布拿掉,曲盒改为柱形堆起。同时打开天窗,将湿气放掉,准备出曲。

种曲保藏:种曲制成后,如不马上使用,要进行干燥,使种曲所含水分快速下降,防止老熟的孢子又发芽。干燥时品温不得超过40℃,如超过会影响孢子的发芽率。种曲短时间储存时,水分在10%左右即可。若较长时间储存,水分要低于10%。制成的种曲要在环境清洁、干燥、低温、避光的地方保存。

④种曲质量鉴定。新制出的种曲具有菌种固有的曲香(似枣香),无霉味、酸味、氨味等不良气味;用手指触及种曲,松散光滑,菌丝整齐健壮,孢子丛生,呈鲜艳的黄绿色。种曲含水分在30%左右;短时间存放的种曲水分在15%以下;无水种曲孢子数在5×109个/g以上。

(2)制曲。制曲就是在蒸熟的原料中混合种曲,使米曲霉充分发育繁殖,同时分泌出大量的酶(蛋白酶、淀粉酶、氧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为发酵过程提供使原料分解、转化、合成的物质基础。

①原料处理:黄豆过秤计量后,筛去沙土、草屑等杂物,再放入池中放水漂洗,去除豆中杂质、豆皮。然后将豆子入池用清水浸泡3~5h,黄豆含水量达到75%~80%,至豆皮全部膨胀没有皱纹为止。

②蒸料:将泡好的黄豆入锅蒸煮,用大汽蒸1h,然后改小汽闷2h左右。多使用旋转蒸料罐,装料时装至蒸料罐容积的70%即可,这样能使罐中原料混匀,压力、温度比较均匀。蒸料时,先排除汽管中的冷凝水,避免蒸料中进入过多的水分。开汽后,先把罐内空气排尽,不然罐中空气加热后产生压力,使罐内形成虚假气压,不完全是饱和的蒸汽压力,会降低蒸料熟度。待罐内连续喷出饱和汽后,关闭排气阀,压力到29.4~49kPa时,再排一次汽。待气压达到98kPa时,关汽,将蒸料罐转动一次,使豆子蒸得均匀,闷蒸2h。蒸料完毕后,开启排气阀,使压力降至零,即可出锅,降温。

蒸料含水在能掌握的前提下尽量要大,但不要有浮水。浮水大,容易生长杂菌,会出现花曲、酸曲或烧曲。蒸豆水分以50%左右为宜,水分小会使酱分解不好,发稀没有黏性,无盐固形物偏低;过大则会在制曲时不好掌握,升温慢且易形成酸曲。

③接种:蒸熟的豆料要迅速冷却,以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夏季蒸料要冷却到30~35℃,冬季在35~40℃即可接种。接种时先将豆料在曲台上降温,摊至厚12~15cm,然后把面粉按比例撒在豆子上边,边撒边混匀。把曲种按比例用面拌匀,达到接种温度时撒在料上拌匀,冬季种曲可适量增加,使温度升得较快。

④堆曲:接种后,料在曲场继续堆放,隔8h后品温上升到37~38℃时翻一次,隔5~6h再翻一次。把块状料打碎搓开,就可入通风池培养。此方法可以提高曲池利用率,但必须管理得当,否则容易污染杂菌。

通风制曲:堆曲后入通风池培养,料层厚度在20~25cm,入池要松散、均匀、摊平,严防脚踏或压实,这样可使通风一致,温度和湿度也保持一致。如踩压结实,会因通风不好而出现烧曲。入通风池后,品温达到37℃时,应开鼓风机降温,品温不低于30℃即可。霉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首先吸水膨大,再开始萌发,即由孢子表面露出一个或多个芽管发芽,在培养开始6~7h内孢子发芽,此时品温上升不快。孢子发芽后即开始生长菌丝,长出分支,分支上再生分支。使曲料上布满结成网状的菌丝体。此时品温上升较快,要适当通风,一面调节品温,一面补充新鲜空气,以利菌体旺盛呼吸。经过14~16h,由于菌丝生长旺盛,曲料发白结块,应进行第一次翻曲。把曲料用筛子过一遍,将块打碎摊平继续培养。此后菌丝发育更为旺盛,品温上升迅速。此时要加强通风,控制品温不要超过37℃。隔4~5h,曲料又结成团块,白色菌丝密集布满曲料,底层和表层曲料温差加大,应进行第二次翻曲。此后由于营养菌丝普遍繁殖成熟,大量生成多种酶,同时有部分营养菌丝分化生出足细胞,在足细胞上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球形顶囊,在顶囊上以辐射方式长出小梗,小梗顶端各长出一串分生孢子,曲料逐渐出现淡黄色,这时孢子形成,此时酶活力提高。整个制曲时间约为48h。

成曲质量要求:普遍呈黄色,有曲香味,不得有灰色、黑色夹心,无异味。酶活力在300U/g以上,出曲时水分为23%~28%。

(3)发酵。发酵就是将成曲拌入一定数量的盐水,装入缸(或池)中,利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催化各种原料的分解,以形成酱的良好风味。

①原料配比。成曲100kg,食盐31kg,水144L。(www.xing528.com)

②操作要点。

入缸:先将食盐用清水溶解,配成浓度为18%的盐水,经澄清后去除杂质。将曲料入缸,再加入盐水,拌和均匀后,待其发酵。时间在二三月最为适宜,最晚不得超过四月中旬。

泡酱:当酱曲全部泡开后,为了使其很快发酵,可在天热时每缸加上白水7L左右,即所谓的“澥水”。酱曲入缸拌入盐水后,由于食盐浓度较高,有害菌不能繁殖,以至被抑制而死亡。但酵母菌也不能广泛地活动,经过澥水,降低了食盐浓度,酵母菌也就能活动了。澥水一般在上午放水,经晒一中午,下午4时以后用酱耙将水打匀。一般经过20d,酱醪就已发起。这时如有个别缸发性不大,可与发性强的缸互相调剂一下,以使发酵一致。经过几天以后全部发起,可进行第二次澥水。这次澥水主要起调节酱的稀稠和促进进一步发酵的作用。再经一段时间后,等酱曲发酵到高峰,就不要再动了。但还要经太阳晒一段时间(一般需晒两个月),使其发性逐渐减弱,酱曲变为金黄色。这时可用耙上下打匀,放出酱醪内部由发酵而产生的恶味。再经几天后酱醪自然又浮起发酵,但这次的发力很快会消下去。经过泡酱发酵,霉菌所分泌的淀粉酶、蛋白酶、氧化酶的作用把酱醪中的碳水化合物(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糊精和酒精等;蛋白质则分解为氨基酸和有机酸等,从而形成黄酱特有的香气。

打耙:泡酱发酵后,就可开始打耙(搅拌),时间在初伏,即所谓“入伏开耙”。10d以内每天2次,每次打10耙左右,不要过多,否则会倒发缸。10d以后要不断增加耙数,最多增加到30耙。打耙必须要用力打,由缸下往上挖,要耙耙翻上“花”来。开耙以后40d左右,随天气渐凉,酱醪的发力自然消失,黄酱逐渐趋于成熟,这时可减少打耙的次数和耙数,每天轻打几下即可,农历处暑后停耙。磨细后即为成品,出品率为原料的260%。

成品呈红褐色,有光泽;具有酱香及酯香,无异味;具有大酱独特的滋味、鲜味,鲜甜适口。酱体无豆瓣、无明显的颗粒。

(二)东北速酿大酱

传统的大酱酿造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摸索了一套速酿大豆酱的方法。速酿工艺缩短了发酵时间,同时产品质量与传统大酱相比也有所提高。

1.原料配比

面粉:大豆(质量比)=65:35。

2.种曲的制造

将18g大豆,2g麸皮和20mL水装入250mL三角瓶中,混匀,在70kPa蒸汽压下灭菌40min,冷却至35℃。接种,30℃培养72h,制成种曲。

制曲原料采用两种配比:一种是采用100%的大豆为原料,另一种是采用80%脱脂大豆和20%麸皮混合的原料。取2.5kg上述两种原料,分别加入2.5L水,混匀后静置。于71kPa蒸汽压下灭菌。冷却至35℃后,分别接入A.oryze、AS 3042种曲各20g。制曲时要时常进行搅拌,以控制温度不超过35℃,培养约24h。曲料入池要平整,厚度在20~25cm之间,室温控制在25~30℃,严格控制曲料温度,前期应满足曲菌的生长温度,中期满足孢子萌发的温度,后期要适于发酵产物积累的温度,经42~48h生成黄绿色、松软、有曲香的成曲,水分在25%~30%,蛋白酶活力400U/g。

3.速酿大酱工艺流程

大豆精选→清洗→浸泡3~4h→蒸料(蒸煮压力为0.13~0.14MPa)→出锅→加曲精面粉→接种,32~38℃通风制曲,42~48h成曲→入池发酵→中间倒池(二次盐水)→风冷、后期成熟→研磨,60~65℃,灭菌→分包装出厂

4.操作要点

(1)原料筛选: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大豆,按照大豆与面粉配比的质量比为65:35进行配料。

(2)浸泡:一般浸泡3~4h至大豆豆粒饱满,手掐无夹心时立即将水放出。

(3)蒸煮:蒸煮前先排净锅内冷空气,压力控制在0.13~0.14MPa,时间15~20min。蒸后大豆应熟、软、疏松、不黏手、无夹心、有豆香气。

(4)接种:先用50~75kg面粉(25kg/每袋)将曲精(沪酿3042)拌匀,曲精用量为0.05%左右,再均匀地拌到豆面上,接种后温度在30~40℃之间。

(5)发酵:制酱的重点在于发酵过程控制

①发酵前期。成曲入发酵池后,加入45℃盐水,盐水浓度在17.8%~20.2%。加入盐水前曲料面要耙平,先均匀地淋摊,使各角落吸水量一致,避免有干曲造成烧曲。最好每个池内放一个可以循环淋浇的笼桶,每天循环浇淋几次,以使酱的颜色、温度、吸水量等上下一致。酱醅一次性加入盐水后含水量在53%~55%。前7d为发酵前期,酱醅温度控制在41~43℃。发酵池用水浴保温,水浴温度在50~60℃,7d后倒醅一次。倒醅可使温度、盐分、水分及酶的浓度趋向均匀,同时放出因生化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和有害挥发物,补充新鲜空气,增加酱醅氧含量,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色素的生成,防止厌氧菌的繁殖。否则会使酱醅发乌、没有光泽、风味口感不正,影响酱的质量,倒池后要翻搅均匀。

②发酵中期。倒池后15d为发酵中期,酱醅温度控制在43~45℃。这一时期成曲中的蛋白酶已经失活,经过蛋白质的分解,酱醅无盐固形物已经很高,这一时期主要是酱醅转色,使酱醅呈红褐色、有光泽、不发乌,但要注意酱醅温度不能太高。中期结束后,进行二次倒池,倒池后加入二次盐水,盐水要求为40℃左右,16.7%~17.8%热盐水。发酵中期应间隔3~5d翻搅一次,其作用与发酵前期倒池的作用相同,翻搅次数按酱醅发酵程度而定。如果发酵得激烈,有大量气泡产生则要增加翻搅次数,以放出产生的气体,促进酱醅快速成熟;如果发酵很平稳,则相应减少翻搅次数。

③发酵后熟期。这一时期酱醅发酵过程已近尾声,但为了使大酱的后味绵长、适口,酱香、酯香浓郁,还要经过半个月的后熟期。酱醅温度控制在35~38℃,每3d左右翻搅一次,使上下品温一致,并使空气中的酵母菌接入酱醅,约2周后停止翻搅。这时观察酱的表面,如果酱面平整,没有气泡溢出,则说明发酵已经结束。整个发酵过程需要28~30d。

(6)研磨:发酵成熟的大酱经过研磨及调制(指将要计算达到出厂标准所需添加的盐水浓度及盐水量兑入酱醅),使产品的指标趋于一致。

(7)灭菌:经过研磨的酱在包装前最好经过60~65℃的高温灭菌,可以采用通过提高池温来实现这一目的。但由于酱池中的酱多,不利于快速升温及降温,容易造成酱醅产生焦煳味或颜色过深,最好使用连续灭菌器。这样既能保证达到灭菌效果,又能保证酱的颜色、风味、体态不变。

成品外观呈红褐色,有光泽,酱香浓郁,风味醇正、柔和,无异味。具有大酱独特的滋味、鲜味,鲜甜适口。酱体无豆瓣、无明显的颗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