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如何适应内外部环境?

企业如何适应内外部环境?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和群体虽然与企业不一定发生直接的经济、业务联系,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当以互利互惠为原则,采取睦邻友好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内安全保卫、环境秩序、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活动。企业要做好与外部环境的相互磨合,必须熟谙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

企业如何适应内外部环境?

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也是企业文化的前提条件。任何企业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去适应环境;同时,企业对环境又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可以积极影响和改造环境。企业只有与客观环境实现动态平衡,才能协调发展。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不是在社会真空中运行,它不断被各种复杂和棘手的社会环境问题所困扰。判断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财务和技术方面的表现,还要看企业怎样参与和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利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和谐的外部环境。企业的主管和经理人员不能仅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被动的反应,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并能预见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妥善处理外部公众关系,创造良好的关系环境。就一般企业来说,重要的外部公众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政府关系、与消费者关系、与媒介关系和与社区关系。

熟悉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工作程序,重视来自政府的各种信息并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认真贯彻执行政府的政策决定,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从而得到政府的好感和信任,是处理外部公共关系的重要方面。许多法人企业的经理虽不喜欢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建立起良好的相互关系,在企业内部也相应地制定出一系列应付政府管制的业务措施。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与战略过程中也常把政府的管制要求作为重要的参考。那些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善于从政府新颁布的条例法规中看到社会对每个经济产业、行业以至产品的要求和期待,这也就间接反映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了未来发展方向、产品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消费者或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和前提条件,企业为消费者所有,为消费者所治,为消费者所享。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没有消费,企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正是广大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需要主动服务的精神,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消费,倡导新型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促使消费者不断增加生活乐趣,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企业以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广大消费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社区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企业要想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感和支持,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社区印象。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和群体虽然与企业不一定发生直接的经济、业务联系,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当以互利互惠为原则,采取睦邻友好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内安全保卫、环境秩序、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活动。企业要在社会上塑造良好形象,首先要在社区内塑造良好形象。良好的社区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对于企业来讲犹如人与空气、阳光一样不能分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神奇的功能,传播信息迅速,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单位成本低,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企业通过新闻媒介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了解社会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利用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宣传企业的理念政策、经营实力和成就,表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慈善公益之心;利用新闻媒介做广告宣传,推销商品和服务;通过新闻媒介了解舆情民意,接受社会监督和帮助。对于企业来说,好的媒介关系就等于好的舆论环境。

除上述四方面的重要关系之外,还有其他关系需要妥善处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重要关系对象,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加以确定。任何企业都必须十分重视良好关系环境的建立,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永远保持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

科学技术渗透于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它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综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在每一次飞跃中,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推广运用都是原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电脑技术相继在发达国家推广应用,为现代化的科研、办公、商业经销及通信联络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与利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电脑行业也因此一跃成为主要经济技术支柱产业。但是,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如不辅以及时的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又会以工人的大量失业为代价。电脑的广泛采用挤掉了大量操作工的工作职位;硬质塑料被大量采用制作汽车外壳,而炼钢厂的工人却因此大量失业。为了避免这种企业和个人因技术进步而遭淘汰的局面,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重视技术改造、开发和设计,同时鼓励全体员工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发明主动提供信息和建议。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适时预见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据此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在每一项新技术进步高潮到来之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是实行产品转向,或是培训人员使用新技术。在资金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己进行新技术开发与研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赶上并驾驭新科学技术进步的浪潮。(www.xing528.com)

第三,熟谙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

企业要做好与外部环境的相互磨合,必须熟谙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此处所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是指大众的社会观念对社会行为进行的对与错、是与非判断的标准。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和民众团体甚至整个社会都会受到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影响。这种观念的力量时刻在约束着个人与社会按规范的方式行动。对于那些不符合人类需求、不能给人类带来福利、而只能带来灾祸的行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会及时提出警示,予以谴责。一般来讲,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是约定俗成的观念,它们是在与社会团体、与个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它们一经形成,就成为检验社会团体和个人行为的标准。经济领域里同行业中的众多商家常彼此就共同遵守的决策与行为准则达成共识。企业被要求严守准则,按照大家公认的原则安排自己的一切活动,摒弃一切会被准则认为是错误的东西。一旦企业和它的领导者背离了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准则,就会陷入困境。因此,所有的企业在策划战略和制定行动纲领时,都要确保企业自身和全体员工遵守社会道德标准,使自己的言行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可,满足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力争得到社会大众的褒奖。

第四,努力创造企业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和谐。

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来自外部环境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的平衡,即如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自然条件的限制之间寻找一种和谐。

现代企业从事的工业生产常常会带来资源的浪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也是现代文明放弃宁静的乡村生活换取现代化都市生活付出的代价之一。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是现代工业发展无法规避的副产品。然而,时代与社会向现代工业企业提出的要求不是在停止浪费与污染的同时把现代工业的发展也停滞下来,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在保持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减轻社会的负担,并尽量消除污染与浪费带给人类的伤害与损失。

社会向从事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企业提出注意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强烈呼声,起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应当提到的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誉为开创“环保运动”的一座丰碑。此后,美国发生了三里岛核泄漏事故(1979年)以及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1986年)之后,世界范围内要求现代经济发展中注意维护人类开发与大自然限度之间平衡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普遍认识到,那种无节制的生产是不可取的,它会给大自然和人类自身造成危害。现代企业文化科学认为,企业无论是从遵守社会道德的角度,还是从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都应兼顾社会与企业自身的利益,在企业全体职工中树立生态文明、维护自然环境的观念,同时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一定量的投入,并在技术上制定出有效措施,使企业生产成为耗能合理、公害少、有生命力的产业。

(二)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作为一种经营团队,同其他集团一样都是人类的集合体。企业以经营为目标,以组织为自己的存在基础。组织与经营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企业内部需要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员工的密切协作来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

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协作的欲望,主动沟通思想,是企业组织维系自身存在的牢固根基。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经营思想的确立、权利义务的行使、利益的调整、绩效的评价和领导艺术的有效发挥。企业应当通过培植价值观念、创造民主气氛、融洽人际关系、激励员工动机来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活力。企业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员工对企业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员工,善待员工,让员工充分认识事业的目标和成功的可能,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之后进行决策,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合理安排各项任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与义务,坚持有效的教育引导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上进,鞭策后进,淘汰劣者,形成催人奋进的氛围和竞争机制;要培植员工与企业的感情,员工只有爱企业、爱岗位、爱产品,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只有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才能赢得政府、媒体、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任,才能使企业上下养成服务社会、爱护自然的习惯,从而使企业内外环境和谐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