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价值链出现以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拓展。对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而言,有效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体现为新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通过考察特定行业所涉及的不同参与者的结构和动态来了解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要行为者和协调者,其对外投资和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直接促进了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整合和升级。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和能力,它主要体现为成本和价格,也有非价格因素。准确评估国际竞争力对于一国获得最大收益非常重要,这需要对各类政策的潜在影响进行事前评估,确定采取哪些政策行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地位,国际学术界大多侧重于从供给方面进行评估,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是一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国际竞争力程度取决于以成本为导向的驱动因素,如单位劳动力成本和实际有效汇率

全球价值链出现以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拓展。当前,全球经济日益围绕全球价值链而构建。全球价值链的演变对全球贸易、生产、就业、服务外包和对外投资,以及生产者和工人如何融入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全球价值链将世界各地的企业、工人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并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工人参与全球经济提供了一块踏脚石。对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而言,有效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体现为新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意味着能够强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建设,能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能够减少失业和贫困,这是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8]。

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通过考察特定行业所涉及的不同参与者的结构和动态来了解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常复杂的行业互动中,一国国际竞争力也在发生动态变化。全球价值链方法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追踪全球生产格局的变化,将地理上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各类行为者联系在一个行业内,并确定和发现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点。全球价值链框架侧重于分析一个行业内的贸易增加值活动序列,从产品研发到生产流程,从物流分销到进入终端消费,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国家可以检查整个链条上的技术、标准、法规、产品、流程和市场,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全面了解优势和劣势,在全球价值链的若干环节找到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19]。

近期,国际学术界更多关心中美贸易摩擦进展并从学理上进行分析,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即创新和知识产权

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越来越担心生产制造活动的离岸外包可能会伴随着离岸创新活动,进而削弱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美国“301条款”调查报告就是一个例证。经合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20],经过计量经济学分析,除了生产周期较短的行业外,企业对外投资中生产与创新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即产品生产地并不是企业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海外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全球价值链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程日益分散到不同国家。研发和创新活动通常是全球价值链中贸易增加值最大的环节,也是创造最大国内增加值的部分,传统上认为这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活动中最不具国际化的功能之一,也是保留在跨国公司总部的能创造增加值的核心商业活动。事实上,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分拆环节尽管处于中低端,但也会影响全球价值链中的研发和其他创新环节的中高端活动,苹果、脸书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研发和创新活动转移到境外地区,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通过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推动了东道国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研发和创新活动的离岸外包给各国经济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几乎所有新兴经济体政府都热衷于通过跨国公司吸引高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等方面的国际投资。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要行为者和协调者,其对外投资和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直接促进了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整合和升级。尽管跨国公司可以为各国提供投资、知识和技术,但跨国企业向东道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并不会自动发生,在某些情况下东道国“以市场换技术”的主观需求可能根本无法实现[21]。

美国近来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越来越担心,由于生产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内在连同效应,制造和装配活动的不断外迁,可能导致较长期的研发、设计等创新能力的丧失,并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及其“公地侵蚀”问题(erosion of the commons)。发达国家核心制造业活动的外迁可能引发一种反应,即侵蚀包括与创新和设计有关的全球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活动,这可能最终削弱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22]。

经合组织根据跨境投资数据库(fDi Markets)分析了2003年至2011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跨国绿地投资活动,并将创新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涵盖了纯粹的研究以及研发、开发、设计和测试等活动。结果显示,国际生产活动约占跨境投资项目的三分之二,仍然是最国际化的环节,但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上的其他活动越来越分散在东道国。从图8.2中可以看出,销售、市场及售后活动占据了全球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环节的最大比例,投资支持与创新活动约占2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更多的应用项目,如设计与测试等创新项目的跨境投资活动日益活跃。(www.xing528.com)

图8.2 2003年至2011年全球价值链上下游支持活动投资项目数量

资料来源:Belderbos, R.et al.(2016)。

影响创新活动的跨境投资包括多方面,其中地理位置(如机场)和当地研究环境(如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吸引研发和创新跨境投资尤为重要。此外,熟练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当地基础设施、公司税率和财政研发激励措施等成本因素也被认为在跨国公司的海外布局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令人惊讶的是,与之前有学者[23]认为生产活动和研发活动共存的结论不同,经合组织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生产和创新之间没有共存联系。近年来,跨国公司没有跟进研发和创新投资方面的海外生产活动投资。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活动投资不一定导致企业跟进研发投资,这在互联网企业等无形资本占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行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进一步印证,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所担心的今天的生产离岸外包将导致未来研发和创新的离岸外包,是没有道理和证据支持的。相反,当跨国公司做出离岸决策,决定研发活动在国外的地点时,偏好已经开展生产活动的地点。

对中国等东道国来说,研发和创新活动的离岸外包不会损害国内的创新,因为东道国的专利实现了持续增长。同时,东道国对研发和创新的外部投资,特别是涉及开发、设计和测试的投资,将增加跨国公司在本国的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国内外创新活动形成了较好的互补,东道国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形成努力研发的社会氛围,则更能吸引跨国公司的开发、设计和测试方面的投资。反过来,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设计和产品测试等商业活动,可以促进东道国研发活动的扩张。

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价值链延伸与发展的另外一个促进因素和核心关注,企业跨境经营带来生产要素的跨境转移,企业知识产权随着经营活动的跨境变化而出现跨境流动,知识产权往往是跨国企业获益的“高地”,因其曝光度高因而也是东道国同行的攻击焦点。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涉及全球价值链发展的专利、商标、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经披露的信息保护等做了专门规定,并予以民事和行政程序及救济保护。

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看,知识产权保护与海外投资权益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全球价值链更好运转。反之,如果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国外的知识产权,身处东道国的外资权益无法受到尊重和保护,则可能伤及企业跨国经营的积极性,从而损害全球价值链的健康成长。

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竞争力。知识产权是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要素,全球价值链发展则改变了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真实有效汇率来测算,也就是相比较的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从传统上看,真实有效汇率的假定局限于贸易总值的考察,主要是忽略了中间品贸易的存在,将产成品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角。很明显,这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相符合。如果将中间品或者生产要素纳入其中,以贸易增加值的视角衡量真实有效汇率,则新的真实有效汇率将更能反映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