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制造业:优势与不足的国际视角

中国制造业:优势与不足的国际视角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甚至在一个国家之内,成功的案例亦不可盲目推广。然而2018年年末,中国的GDP就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6%,人均GDP则达到了9700美元。GDP只是一个指标,同一时期中国的外贸、外汇储备、城市化等数据也同样优异。本文将遵循赫希曼研究“小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家间的对比,试图找寻解释中国奇迹的“蛛丝马迹”并尝试给出促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药方”。

中国制造业:优势与不足的国际视角

赵星宇[1]

内容提要:本文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通过与发达国家及后发展国家进行对比,阐明制造业在吸收就业、实现强国崛起中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遵循了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次序逐渐升级递进的规律,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的改革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配合作用。

关键词: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一直是困扰经济学界的难题,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对南美洲的一些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总结认为,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模式,可供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参考,“拿来主义”并不好用。甚至在一个国家之内,成功的案例亦不可盲目推广。赫希曼常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句格言来警告学者:“切勿做出宏大的结论”(la rage de vouloir conclure),因为那只会把我们带入一个由“伪洞见”、“唯一结果”和“唯一路径”所组成的世界。一直以来,他都致力于阐明历史发展轨迹的多样性和前进道路的非唯一性,主张抛弃那种以“确定成功或者失败的‘先决条件’为目标的‘研究方法’,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路径、奇特的事物、异常的现象以及突发的和意外的后果上来”,人类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而不是理论家经常预言的确定性。[2]

萨缪尔·亨廷顿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一书中抨击了现代化理论的“玫瑰色预言”——自由市场、经济增长和民主扩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事实情况可能刚好相反,热带地区的各个国家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变得更加难以治理了,在政治上陷入失序的状态。(www.xing528.com)

赫希曼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认为变革是无法预先规划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人们只能摸索着促进变革,也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史的真实写照,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际上是一场“意外”的结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2年中国的GDP只有1.47万亿美元,大约是同年美国GDP的13%;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亚洲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时预测,2020年中国的GDP将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然而2018年年末,中国的GDP就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6%,人均GDP则达到了9700美元。这期间还经历了因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需求下滑,增长乏力的困境。GDP只是一个指标,同一时期中国的外贸、外汇储备城市化等数据也同样优异。

赫希曼同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失败主义”和“拿来主义”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任何一个处在不断发展中的社会而言,实际存在的发展道路远比许多经济学家愿意承认的多得多。

本文将遵循赫希曼研究“小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家间的对比,试图找寻解释中国奇迹的“蛛丝马迹”并尝试给出促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药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