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齐商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齐商的繁荣发展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产生了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四大货币体系,齐国刀币位列其一,并流通于燕赵等国,佐证了齐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贸易交流的扩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齐商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战国时期齐国工商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职业齐商群体正式崛起。自春秋后期直至整个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齐商力量发展壮大。

战国时期齐商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更加普及,已经取代了青铜器具,耕种技术也显著提升,此外,多国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其中最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古代水利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铁制工具的使用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使粮食的生产量极大提高。《战国策·齐策一》记载,齐国“地方两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手工业也更加先进,如冶铁、煮盐等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陶、纺织皮革等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漆器、砖瓦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铜器的工艺更加精进,花纹细腻,精巧生动。随之,地区之间的物资贸易迅速开展起来,各地的特产在列国之间进行贸易,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当时的列国出现了“贾郡国,无所不至”的现象。

齐地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区,至战国时代,虽然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但就整体而言,齐国本土没有遭受过破坏性过大的军事战争的破坏,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工商业发展依旧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方面,铁制农具更加普及,牛耕技术广泛推广,出现了“粟如丘山”的景象。手工业方面,冶铁业十分发达,齐都临淄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之一。目前考古发现,齐国故城遗址中有多个冶铁遗址。强盛的工商业使齐国的综合国力如日中天,并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产生了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四大货币体系,齐国刀币位列其一,并流通于燕赵等国,佐证了齐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贸易交流的扩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齐商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随着齐国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其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出现了急剧增长。《战国策·赵策三》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说的是春秋时期较大的城市也不超过三百丈,城市人口再多,也不超过三千家。但到了战国时期,临淄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成了规模巨大的“国际都市”,显示出大国都城的繁荣。除齐都临淄这样的大城市以外,齐国的中小城市也兴盛发展起来。《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意思是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由此也可以看出,齐国的城市已经较为普遍,且具有规模。(www.xing528.com)

战国时期齐国工商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职业齐商群体正式崛起。他们在列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齐商辗转于列国之间,开展贩运贸易,互通有无,扩大了商品贸易范围,也因此使得齐国出现了市场上“走马吠犬”“羽翮齿革”“皮革文旄”无所不有的繁华景象。自春秋后期直至整个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齐商力量发展壮大。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上者“富至巨万”,甚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下者“坐列贩卖”,而所获丰盈。这些都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商群体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但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时期的商品经济,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它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仍然依附于自然经济而存在。所谓自然经济,就是以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和主体的经济形式,而所谓的商品经济,则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形态。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此时的商品经济依然依附于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其产品生产并不是以贸易为目的。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当时的商业活动更多地向贩运贸易发展,且经营范畴十分狭窄,基本以珠玉等奢侈品为重点。这说明此时的商品经济还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这种情况在古代商业史上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