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有企业改革:沿革和思路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沿革和思路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企业经济效率观,认为混合所有制能增进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活力;二是政府财政收入观,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非企业效率;三是政治博弈战略观,认为政府放弃控股的举动是作为政治博弈中的一个战略行动,例如,东欧和苏联改革派政治家选择大规模民营化是为进一步改革寻求政治支持。第一种“企业经济效率观”是目前较为主流认可的。

国有企业改革:沿革和思路分析

我国的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年底至1983年,这个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即允许企业留存利润、不再全部上缴财政,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第二阶段是1983—1987年,“利改税”把过去企业既要上缴利润又要上缴税收的政策改为把利和税捆在一块、企业按一定比例按章纳税的政策;第三阶段是从1987—1992年,以“承包制”“大包干”为特色的经济制度背景下,98%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承包;第四阶段是从1992年开始至今,围绕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核心,力图推进民营化进程、解决所有制的相关问题。

从国企的企业类型考虑,我国国企改革以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为主。相对于公益类和平台类公司,竞争类国有企业目标明确、可衡量度高、改革空间最大;公益类公司次之;而平台类国有企业目标特殊、改革空间最小(见表2-1)。

表2-1 国有企业的三种类型(www.xing528.com)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转让或放弃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对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企业经济效率观,认为混合所有制能增进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活力;二是政府财政收入观,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非企业效率;三是政治博弈战略观,认为政府放弃控股的举动是作为政治博弈中的一个战略行动,例如,东欧和苏联改革派政治家选择大规模民营化是为进一步改革寻求政治支持。第一种“企业经济效率观”是目前较为主流认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