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态与政策

日本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态与政策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四种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形态,日本政府制定了不同的培育政策。集中资源发展特定产业集聚区的阶段。日本国内的产业集聚区在同类和相关产业初步形成并得到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在这种状态下,最直接的影响是依托大企业、重点产业集聚区而生存的小企业。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对产业政策做了进一步调整。

日本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态与政策

从整体上看,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分为四种形态:产地性集群企业,即地方工业色彩的企业集群;企业城下町型集群,即龙头企业及其带动的下层(外包)企业群的集聚;都市型企业集群,即以大都市为中心的零部件制造企业集群;单独立地型企业集群,即电器机械领域的企业集群。针对这四种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形态,日本政府制定了不同的培育政策。

(1)集中资源发展特定产业集聚区的阶段。

日本政府在二战后将复苏国民经济作为核心任务。日本政府在这一阶段采用的是集中发展战略,通过整合国内资源,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发展带动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出台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引导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了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国内的产业集聚区在同类和相关产业初步形成并得到大力发展。

(2)产业集聚区结构调整阶段。

特定地区产业的集聚带动了日本的经济复苏,人口也随着经济布局向特定区域流动,逐渐造成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别,同时也带来区域环境、设施等问题,逐渐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后,日本政府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分散原有的产业布局,由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转变为平衡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将发展重心由环太平洋一带转向了其他地区。日本政府重新制定了面向全国的综合开发战略规划,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农业、高科技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综合布局政策,在保证重点区域发展的同时,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同时制定大量优惠政策,激励经济发达区域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开发区域转移,从地域上分散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并鼓励配套产业同步转移,在新的区域建成新的产业集聚区。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日本成功地将其重工业化产业集聚区拓展到了其他产业,实现了结构调整,在日本形成了大量为传统产业集聚区配套的新产业集聚区。(www.xing528.com)

(3)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导致日本国内企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日本国内的产业集聚区发展逐步缓慢下来,呈现空心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最直接的影响是依托大企业、重点产业集聚区而生存的小企业。原有的以大型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型企业与之配套的模式被打破。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对产业政策做了进一步调整。比如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以保护其发展,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日本政府很快发现政策的效用有限,随后将产业保护政策进行调整,改为以支持科技创新为主,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创新,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先后颁布了《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临时法》《促进新业务创造法》《中小企业新业务促进法》等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有效保障,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网络。

(4)培育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区阶段。

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日本意识到只有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其国内资源劣势。2001年,日本提出“产业集聚区计划”,着力发展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能源等四大领域的近20个产业集聚区[1]。随后又提出“知识集群计划”,将大学、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域的先进技术带动生产力,以创新增强竞争力。政策的支持使得日本产业集聚区构建了创新网络,将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产业集聚区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日本政府干预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出的“产业集聚区计划”和“知识集群计划”及其所采取的政策,使得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宏观战略层次,也使得日本原来的传统而简单的产业集聚逐步转向网络性更强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升级。[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