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玉焕 刘 月摘要:使用投入产出法,利用1999—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这5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在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总量中占到80%左右。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测算,以揭示中国外贸出口商品的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影响。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赵玉焕 刘 月

摘 要:使用投入产出法,利用1999—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CO2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1999—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由1999年的3.8亿吨上升至2008年的11.9亿吨,在此期间,中国CO2年排放量的12%~24%是因生产满足国际市场消费的产品而产生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5大类行业,分别为:纺织业及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医药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5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在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总量中占到80%左右。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的主要流向是美国、欧盟日本。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节认为国际社会应从生产者负责制和消费者负责制相结合的角度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和减排目标;同时建议我国应提高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强度,并限制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

关键词:中国 出口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2005年2月该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已由书面协议上升为部分国家的具体行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分配“碳减排”目标作为重要议题。然而,基于对碳排放责任的不同理解,及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世界各国在“碳减排”目标的制定中意见不一,并未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落幕之后,学术界围绕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展开了新一轮的辩论,如何公正地界定碳排放责任、产品消费方是否应对生产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负责等问题再次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www.xing528.com)

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中国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国199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至2004年这一数字已升至61亿吨,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7亿吨;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2006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国际能源署(IEA)早在多年前便做出如此预测,但中国达到此临界点的速度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期,比预期中的2009年提前了3年。中国碳排放的加速引来了日益高涨的减排呼声,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

然而,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运行所消耗的能源并非全部最终用于境内消费。相反,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和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极大地催动了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换言之,中国相当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为满足发达国家生产与生活需求而排放的。例如,阿曼达和威科夫(Ahmad and Wyckoff)[1]研究发现,中国是以内涵能源形式向OECD国家出口的最大净出口国,中国用于生产的碳排放比消费所产生的排放多10%,进而为OECD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责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测算,以揭示中国外贸出口商品的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影响。一方面,这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能源消费和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合理界定中国的碳排放责任,为中国政府参加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这有利于中国适度调整外贸政策,加速节能减排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