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

近现代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现代中国对于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1980年11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发展的新篇章。近现代,中国对于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是不能完全令

近现代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

西方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系统科学人才,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其系统科学的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工作仍由即将退休的大龄科研人员勉强维持。但是在中国,一大批系统科学的科研人才积极投身于相应的教学与科研岗位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其相关领域做出了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

近现代中国对于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的系统科学发展中,钱学森院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期,钱学森与许国志把运筹学从西方带到中国。195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后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也建立了运筹学研究室。1960年,这两个运筹学研究室合并成为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此后,钱学森又开创并领导了中国的国防系统分析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科学家们开始将运筹学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合理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我国大力推广“双法” ── 优选法和统筹法,“双法”在许多地区与企业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防尖端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相关学者在工程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组织管理方面收获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1978年9月,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等同志在《文汇报》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 ── 系统工程》,在全国影响极大。1978年,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第一批系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后一批大专院校培养系统工程学科的专门科系与专业也相继正式招生。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钱学森、关肇直、许国志、宋健等2l位学者联合倡议筹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1980年11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发展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系统工程经过老中青三代系统工程工作者的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受到国际系统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系统科学方面,以钱学森为首的系统工程学者正在孕育创建“系统学”;在系统方法论方面,许国志创造性地提出“事理学”,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在建模、分析、算法优化决策、评价、复杂性、智能化等理论方法方面已有不少建树和应用。在军事、社会、经济、人力、能源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城市规划、科技、教育、大型工程项目、过程系统、医学、法制企业管理、财贸、金融、卫生、体育乃至国家机关和乡镇企业等方面都有成果显著的应用。在宏观战略和微观分析的应用方面同样成绩斐然。系统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大有可为已得到证实。今天,从中央文件到各级领导讲话中经常提到一些复杂的综合性、重大问题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能不说它确实已经深入人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的地位已为我国学术界所认可。近现代,中国对于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1.系统科学体系

我国系统工程研究起点较高,对系统工程的理解比国外要深入,并且有自己的特色。早在1978年,钱学森等就将国内外学者对系统工程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总结,将系统工程与运筹学、控制论管理科学等统一起来,认为这都是组织管理的技术,并统一成一个名称:系统工程。同时,许国志首先提出“事理”的概念,后来又形成“事理学”。顾基发等在20世纪90年代又形成了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1979年,钱学森先生率先提出建立系统科学体系。他把各门具体的系统工程看成工程技术,而把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看成技术科学,最后把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关于这个基本体系的具体内容,他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1989年钱学森在系统方法论方面创造性地提出针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1992钱学森年又进一步提出了这一方法的应用形式,建立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2.系统学

(1)以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系统工程学者,于1986年组织了“系统学讨论班”,在探索和建立系统学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www.xing528.com)

(2)20世纪70年代中期,廖山涛研究的微分动力体系成果,在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作为系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 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列入世界模糊研究四支力量之一,一直与美国、西欧、日本等并驾齐驱。蒲保明、刘应明的关于不分明拓扑的基础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在历次国际模糊系统会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受到国外同行好评,有的论文还被列入“重要进展者”的论文集中。l986年我国加入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FSA)成立中国分会,l993年刘应明当选为IFSA副主席、汪培庄当选为IFSA中国分会主席。1987年创办《模糊系统与数学》杂志,并于1991年被列入美国权威文摘《数学评论》的核心期刊及《中国数学文摘》的核心期刊。

(4)系统科学的另一个分支 ── 系统动力学,近年来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一批全国二级、省市一级的社会经济模型,如2000年中国研究中的长期发展趋势模型、新疆宏观经济模型 ── SD、北京市生态环境模型、海伦市经济发展主体模型、西双版纳综合开发模型等;出版专著近20本,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约20项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5)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分支,如多目标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方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向量变分不等式等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都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6)除了上述理论外,我国吴学谋、邓聚龙还分别提出了泛系和灰色系统理论,同时社会科学及哲学工作者提出的系统辩证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尽管我国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一些重大理论成果仍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系统科学想要在中国取得更恢宏的成就,还需要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相关学者更艰苦卓绝地辛勤工作,发扬学者求实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开拓的科研精神,从而使中国系统科学在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为巨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