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生产率的引导结构演进

劳动生产率的引导结构演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时点上,以人均GDP衡量仍然处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农业比重偏高;并且在比重下降之后,制造业升级并不成功,国际竞争力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不足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其次,农业比重下降到较低水平时,意味着不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同时第三产业也处于较高端,制造业比重下降不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降低。

劳动生产率的引导结构演进

从各国经验看,国家工业化并不是遵循一个直线式的轨迹推进,而是按照一个不规则的倒“U”字形曲线变化。例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通常会首先经历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到达一定发展阶段后,该比重达到峰值后便转而缓慢下降。中国制造业比重在1996年便在36.8%的水平上达到了峰值,不过,在随后的十年中并没有明显下降,而是保持相对稳定。在2006年之后,该比重才从36.2%的水平上一路下降。

制造业比重的下降现象,既可能是在较高工业化阶段上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结果,也可能是条件尚未成熟时的过早“去工业化”。许多曾经取得制造业发展重要地位的国家,已经经历过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过程,其经验和教训值得引以为鉴。我们可以从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时的条件成熟度,即以世界银行定义的人均收入组别作为发展阶段特征,以农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制造业比重下降后的结果来观察。

第一类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可谓水到渠成。在制造业比重由升到降的转折点上,人均GDP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农业占GDP比重降到很低的水平;在比重下降之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反而加快提升,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迄今仍然保持发达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分别于1953年和1970年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的美国和日本,便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类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具有不成熟的性质。在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时点上,以人均GDP衡量仍然处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农业比重偏高;并且在比重下降之后,制造业升级并不成功,国际竞争力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不足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以人均GDP标准来判断,许多此类国家迄今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同时于1974年开始制造业比重下降过程的阿根廷和巴西,即为这方面的典型。(www.xing528.com)

由此可以归纳几点经验和教训。首先,人均GDP作为一个标志性指标,揭示出在一定发展阶段上,高速工业化的源泉逐渐式微,在转向以创新和升级为内涵的工业化阶段时,制造业比重下降具有必然性。其次,农业比重下降到较低水平时,意味着不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同时第三产业也处于较高端,制造业比重下降不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第三,制造业比重下降,绝不意味着该产业的重要性便降低了,相反,新的工业化阶段是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阶梯的关键时期。

比照国际经验,中国制造业比重的下降来得过早。在1996年制造业比重达到最高点时,按照201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仅为1335美元,刚刚跨过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门槛;2006年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时,人均GDP也只有3069美元,仍处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两个年份上,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高达20.4%和11.7%。

2017年中国在人均GDP达到7329美元时,制造业比重降到了29.3%,农业比重为7.6%。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征指标来看,类似于阿根廷和巴西在1974年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时的水平。这就是说,即便考虑到中国的制造业比重过高,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目前达到的水平仍然应该作为一个警戒线,需要遏止继续下降的趋势。防止过早的去工业化现象,一方面是为了给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高端升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业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留出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创新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业更高端获得新的全球价值链位置给出充分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