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策略

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与有规模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最终院校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形成“合作制”的企业实训基地。

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策略

1.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特征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基于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规划而建立起来的,目的是通过实训基地生产性真实项目的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对接,教师与师傅合为一体,学生与员工融为一身,教学与生产形成系统,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岗位适应性。

基地所使用的生产实训设备严格参照企业标准,甚至部分设备的型号优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所服务工业园区的企业标准。设备的布局以企业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并增设了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使学生在基地实训的过程中对学校及企业文化耳濡目染,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基地的实训项目大多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也有一部分虚拟实践任务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无论哪种形式的项目,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都必须按照市场检验标准进行验收,验收时客户的反馈要形成下一次生产的指导意见,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循环。在这个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校方和企业方紧密合作,共同推敲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形成能够有效运转的“校中厂”或“厂中校”,实现实习实训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

智能制造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校中厂)在实现工作场景专业化、生产标准市场化、运行管理企业化的基础上,要区别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体企业的本质,那就是校内的生产性实训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而企业则是以营利为目标。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以企业及市场要求为标准,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来建设。实训基地的生产项目不应以营利为主,而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选择生产实训内容,使学生在校内正常的认知学习零距离接触社会需求,这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及本质特征。

智能制造类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即厂中校)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其工作场景、生产标准、运行管理均以企业为标准。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准员工的模式管理,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且学生参与的生产项目以营利为主,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将学生从学员转变为企业的员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训练项目中,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标准去认知和学习,认知企业文化和岗位职业素养,这是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特征。

2.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智能制造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立足于发展产业融合、产学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合。运营管理定位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服务教育为根本、以学生实训实习为核心。专注于培养专业的、技术精湛的、高执行力的、高实操性的师徒团队;致力于坚持标准化运营管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合作平台。其建设策略如下:

(1)校企共建、协同推进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及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引入多个相关优势企业,校企共同开展实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等,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不断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价值。

联合优势企业进行校内外建设合作运营实训基地,探索实施学校提供场地,政府支持或学校自筹资金,企业提供部分设备和技术及优势资源数据、真实项目,并全程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全面融合、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企业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校企双共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及标准;每年安排校内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学习,逐步培养出一批批既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又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负责提供实训基地的场地及设备和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基地设备保养和耗材经费,并提供专业管理人员负责设备运营管理、维护保养,保障高职院校在正常课时的实训课程当中,设备能正常运转,并配合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实习、勤工俭学等项目。(www.xing528.com)

(2)完善服务、开放共享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其他职业院校和社会开放,长期开展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并承接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培训,接受行业企业指导及市场检验,充分发挥基地使用效益。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每年力争接受其他兄弟院校学生实习或相关企业员工培训200人次以上,为周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二,服务区域经济,提高院校所服务工业园区的活力。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将技术与文化有机结合,在社会及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及品牌文化。

第三,实行区域内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服务区域内相关社会职业培训,特别是为师资培训提供服务,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策划、拍摄、制作等功能,成为“高质量、全方位”的教师信息化水平培训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基地,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3.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1)合作办学,建立“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随着社会进步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教育系统的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高职院校与有规模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最终院校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形成“合作制”的企业实训基地。“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围不仅包括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可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等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企业作为学校定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事务,能够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大量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合作制”模式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结合、学校运作与企业经营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能够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提供“订单式”培养服务,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发培训项目并做好跟踪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2)借鉴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建设股份制实训基地

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对于建在企业的实训基地,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进行股份化改造或者直接建立具有实际生产经营资质的股份制企业,将增加实训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生产要素股份、资本股份、智力股份等股份构成形式对实训基地进行投入,并以社会融资、政府投入为补充,按照股份制企业的机制进行运作。高职院校可以率先建设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