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山区治理河道,重塑水美乡村

金山区治理河道,重塑水美乡村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到2017年年底,上海所有中小河道、断头河基本消除黑臭状态,水域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任务,金山区形成了《金山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金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水务部门、各街镇(工业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河道治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执行有力。金山区的河道治理工作坚持像绣花一样精细,创新了“八个一”工作举措。金山区委、区政府每季度进行定期督察,区河长办组织专项督查工作。

金山区治理河道,重塑水美乡村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治水的目标与策略,第一次将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控制目标写入国家治水方略,开启了国家治水的新格局。2015年底,经调查监测和公众评议,上海将56条段河道确定为建成区黑臭水体,列入《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总长度为130公里。其中,金山区的太平港、穿心河纳入国家考核范围。2016年以来,金山区按照“控源截污、沟通水系、引清调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五大治水思路,以“河长制”为抓手,全力开展中小河道整治,采取五举治水、河长治水、联动治水、全民治水等一系列治水举措,综合施策。目前,全区水质总体情况明显提升,骨干河道全部达到Ⅳ类水标准,全区185条段198公里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现象,重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

一是清单式推进河道治理精细化布局。金山作为全市河道数量最多的区之一,河道整治任务十分艰巨。根据“到2017年年底,上海所有中小河道、断头河基本消除黑臭状态,水域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任务,金山区形成了《金山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于2016年12月公开发布了98条段130公里的整治清单。2017年一季度,金山区又自我加压,新增了87条段68公里的整治清单,最终形成了185条段198公里河道整治目标任务清单,占全区河道总数的10%。金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水务部门、各街镇(工业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河道治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执行有力。根据“2018年将消除全区40%的劣Ⅴ类(无用脏水)河道水体水质,2019年底争取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2020年底实现全区水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的目标任务,2018年,金山区将河道治理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初步编制完成了《金山区消除劣Ⅴ类水体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开展了“53+110”条劣Ⅴ类河道“一河一策”方案的编制工作。

不仅如此,金山区迅速组织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主任,由16个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河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河长办),抽调青年业务骨干专职负责河长办的日常工作。通过挂图作战、销项管理工作模式,全面统筹协调推进中小河道整治及“河长制”工作。根据上级党委及政府的要求,金山区成立了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第一总河长、区长为总河长、分管副区长为副总河长,各街镇(工业区)主要负责人为辖区内总河长的两级河长组织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区2 179条段河道的1 550名河长名单,通过政务网站、报纸向社会公众公布。全区共设立1 547块河长制公示牌,主动向社会公开河长姓名、职责以及举报投诉电话。

二是精细化构建河道治理工作机制。金山区的河道治理工作坚持像绣花一样精细,创新了“八个一”工作举措。

(1)建立一份工作通报。每周统计各街镇(工业区)河道整治进展并进行排名,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形成一份工作周报。每周统计各街镇(工业区)河道整治进展,形成工作周报,报送至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以及区重大办、环治办以及各街镇(工业区),依托区委、区政府的督察力量,全力推动治水进程。

(3)编制一份工作简报。定期将全区河道整治的会议精神、领导调研、典型案例和经验作法进行汇总发布,让各级河长及时掌握最新工作要求,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4)建立一个“金山河长”微信公众号。依托新媒体,构建公众号互通平台,及时推送和发布全区河道整治新动态。

(5)组建一个河长微信工作群。按照河道整治的考核级别,组建河长微信工作群,让河长们第一时间掌握所负责河道的推进落实情况,进一步督促河长履职尽责。

(6)开辟一组中小河道整治专栏。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微信等多元化渠道,拓宽了河道整治的宣传辐射面。在《金山报》刊登32期专栏,向群众展示金山河道整治和河长制推行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治水进展、治水经验、治水亮点及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报道;对破坏河道的行为予以曝光,严肃处理。

(7)建立一个金山区河长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对“智慧水务”的探索和研究,实现专职化、实体化、智能化、规范化运作。建立了一套包含每条河道的位置信息、基本现状、整治进展、现场照片以及整治效果等一系列要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统筹协调各级河长巡河、治河、管河。

金山区总河长带队巡河

(8)创新打造《致河长的一封信》。为了让河长更直观地了解所负责河道的整体情况,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河长办创新打造《致河长的一封信》,定期将河道拆违、截污纳管、工程整治等推进情况及时反馈至区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副总河长以及185条整治河道的各级河长,将其作为河道整治及日常管理的“晴雨表”和“信号灯”。《致河长的一封信》以及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已经成为金山治水的亮丽名片,督促河长们履职尽责,受到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以及上海市水务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实现了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的目标。

金山区为加强精细化管理,先后制定了《金山区河长制会议制度》《金山区河长制信息报送和共享制度》《金山区河长制工作督察制度》以及《金山区河长制工作考核问责制度》,明确了各级河长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规范推进全区河长制工作。此外,还制定了《金山区河长制工作验收办法(试行)》和《金山区河长巡河工作制度(试行)》,将中小河道整治和河长制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对街镇(工业区)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各级河长履职情况作为相关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金山区委、区政府每季度进行定期督察,区河长办组织专项督查工作。

河道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金山区综合运用“控源截污、沟通水系、引清调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五大举措开展治水工作,确保各项整治任务按质、按量、按时顺利推进。治水先治岸,金山区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整治,采取拆坝建桥、实地开河、人工增氧、生态浮岛等措施,沟通水系、改善水质。加强水务执法,严惩重复污染企业。在全区四级河道全面实行了市场化养护,确保了岸清、水清、面清。

金山区通过创新机制,强化长效管理,健全区、镇二级河长、河道长效管理巡查体系,建立“36市考+区镇X”“金山河长办推进组”等微信工作联络群,突出抓好“河长制”工作有关问题的督办,把“河长制”工作做实、做细、做精。

被列入国家住建部黑臭名单的太平港、穿心河在整治过程中,太平港河长赵卫星、穿心河河长胡卫国多次以河长身份查看河道现状、推进整治进度,督促解决拆违难度大等问题,通过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区河长树立了标杆;通过每周“致河长的一封信、一份周报、一份通报”,明确河长们每个治水阶段的职责和任务。各级河长通过开展巡河,竖立“河长”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为每一条整治河道配备了5~8名党员志愿者河长助理,配合河长当好河道整治的“信息员”“监督员”“宣传员”和“参谋员”,助推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河长参与治水、主动治水,金山走在了全市郊区的前列。

2017年新年上班的第二天,金山区开展了“河长”巡河大行动,全区1 000多位各级“河长”来到自己负责的河道,实地查看河道现状,明确“一河一策”整治方案以及沿河企业、住户“三包”方案,现场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并亲手在河边竖起了“河长”公示牌。(www.xing528.com)

为了更好地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实现全体系的“河网整治”,金山区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动治水”,实现从“河道整治”到“河网整治”,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面貌。

“联动治水”是指省市联动、区区联动、部门联动和镇镇联动的合作治水模式。“省市联动”——定期召开杭州湾北岸海塘联防会议以及“金嘉湖”水文三地联动会议,为区域治水保驾护航。同时金山与平湖、嘉善等地紧密联系,建立并完善了水域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区域性的水污染处置问题。“区区联动”——金山区和松江区按照北引南排的总体调水思路,双方在引清调水方面密切配合,科学有序地开展浦南东片水资源的调配,为区域防汛安全和水质改善提供帮助,与边界区县建立了界河管理责任分工机制。“部门联动”——水务、环保、农委、公安等职能部门在河道治理、渔网取缔、“三无”居家船只整治等方面形成了协调处理机制。“镇镇联动”—围绕界河管理的问题,明确了跨界河道的管理主体,划清管理界限,各镇分工协作,共同管理,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河道整治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2017年以来,金山区开展了“金山万名党员志愿者护水先锋行动”,广大党员和志愿者在治水、护水中做到“四个带头”,即党员带头宣传政策,带头拆除违建,带头做好调解工作,带头做好示范者;开展了“金山治水人故事”进街镇、工业区;开展了“我们的水——金山区千名人大代表守护千条河道”“代表问河长”及政协委员视察河道整治情况等活动;举行了万名志愿者“我为创城,文明护河”大行动等系列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水环境治理,并把每月的22日作为“全区护水集中活动日”;开展了“金山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了市、区61家治水先进集体以及89位先进个人。

一场全民治水、护水大行动在金山地区广泛掀起,营造了全民治水、护水、爱水的浓厚氛围,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治水宣传报道做到“五个有”,即电视上有影像、广播上有声音、手机上有微信、报刊上有文章、网络上有内容,市、区电视台多次报道金山区治水工作。金山区水务局、金山区河长办联合区内媒体开展治水人故事宣讲访谈,并联合《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河长制”和中小河道整治工作的推进情况。整治后的河道焕然一新,如今沿河而居的乡村生活——田野可以追梦,河道可以观光,道路可以漫步,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宜居,深受村民们的好评,真正践行了“治水为民,共建水美乡村”的人水和谐理念。

金山护水先锋行动宣誓墙

2017年,金山区全面完成了185条段198公里河道整治项目任务,河道整治工作走在全市郊区前列。其中,完成沿河拆违11.71万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收集1.06万户,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20家;完成沿河拆违、工业企业整治、沿河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清理整顿“三无”居家船舶等工作。

通过河道整治,185条段整治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明显提升,根据2017年9—12月水质定期跟踪监测数据显示,涉及金山区列入市级考核的183条河道,已全部完成河道整治任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在90%以上。根据2017年1—12月水质监测报告,金山区14条水功能区考核河道均达到Ⅳ类水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在水环境治理中,金山区在致力于打造优美水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旨在重现江南水乡之灵韵。金山区通过修建生态护岸、种植绿化等措施,打造了老龙泉港景观湖泊、金山卫镇太平港等一批景观河道。太平港经过整治后修建了樱花步道,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场所,该河道获评全市“最具人水相亲奖”和“上海市人居环境范例示范提名奖”。金山区精细化治水中创新举措频现,是打赢河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基础。

一是《致河长的一封信》激活河长责任意识。从2017年2月开始,金山区河长办每周都给河长们寄出《致河长的一封信》,将河道治理最新情况及时反馈给区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副总河长,以及重点整治河道的各级河长。以前也通过微信反馈过,但是纸质信件比较正式、规范,河长们收到信之后,可以随身携带,反复研究。目前,《致河长的一封信》已经发出上千封。发送《致河长的一封信》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小,它是金山区在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中的一个机制创新,采用信件形式,增强了河长的责任感,推动河道整治取得实效,最终实现河“长治”。

金山卫镇太平港整治前

金山卫镇太平港整治后

二是智慧水务实现“远程监控”。金山区依托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融合,凭借智能化、数字化管理量身打造更多契合乡村产业特色的应用,助力乡村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如量身定制了一个河长制(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管理平台,该系统包含了每条河道的位置信息、基本现状、整治进展、现场照片以及整治效果等一系列要素,实现了挂图作战、销项管理的工作新模式。此外,还在部分河道沿岸安装了监控探头,通过视频监控、网格化管理等手段,提高了治水管水效率,并将逐步实现镇村级河道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成启用了“金山现代农业园区泵闸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为全市首个泵闸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区域内大小河道的实时在线监控,并能在第一时间实施“远程控水”。

三是积极探索长三角区域联动治水。金山地处上海西南门户,位于杭嘉湖下游,与浙江平湖、嘉善两地接壤。考虑到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金山区与平湖、嘉善等地在防汛、水利、水文以及水事安全等诸多方面的跨区域联动开展了一些探索,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多方位、立体化的合作体系,形成了省市联动、区区联动、部门联动和镇镇联动区域合作治水模式。如与平湖、嘉善等地建立并完善了水域突发事件联动机制,与松江、奉贤建立了大圩区联合调水协调机制,与边界区县建立了界河管理责任分工机制,水务、环保、农委、公安等职能部门在河道治理、渔网取缔、“三无”居家船只整治等方面形成了协调处理机制,镇域之间形成河道保洁、防汛调度协同机制。如金山区到嘉善、南通等交流学习河长制工作,于2017年1月与浙江嘉善县签署了《金山、嘉善两地共同推进区域水务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两地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积极构建水务联动发现的新格局。金山区还参与了由太湖局牵头,江苏、浙江以及上海两省一市水利(水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太湖流域水葫芦防控工作联络组,为有效打捞水葫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水是一项惠民务实的民生工程,水环境治理是助推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金山区的治水实践,充分践行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金山区通过精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做到治水顶层设计明思路。不仅如此,金山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作战图,明确作战计划和战术方案,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销项管理、报结制度,推动河长治水制度取得实效。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治水过程中,金山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解决好水下的问题,先要把岸上的工作做足、做深、做透。“治水先治岸”,要加强岸上的截污控污,做好河道巡查保洁工作。同时,还要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垃圾入河现象的发生,共同维护水环境安全,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目前金山区已经开始通过实施截污纳管及雨污分流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和打通断头浜“六大工程”,控源头、提水质。以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特色行业整治、低小散企业整治、畜禽污染治理和水产养殖治理这“五大整治”为抓手,提产业、促转型。同时根据全区水系现状,打通断头河,让水“活”起来。即对断头河或支河开展小流域人工配水工程,从而起到“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目的。

下一阶段,金山区还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水理念,围绕“两区一堡”的战略定位,按照打造“城市生态滋养地”的要求,树立全区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全力打出水环境治理“组合拳”及“连环拳”,加强长三角联动治水,推进消除劣Ⅴ类水体三年行动计划,对症施方,实现“一河一策”,确保在2018年底消除全区40%的劣Ⅴ类河道水体水质,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治水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