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优势引导的演化路径

比较优势引导的演化路径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整体上较依赖原料供应的低端产业,受比较优势的影响比其他某些产业更大,故该产业顺应比较优势并无不妥。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纺织工业依然沿着这一固有的路径演化。从这一结果来看,湖北的棉布生产在全国确可占据一席之地。化纤布和印染布的产量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由此更加证明了湖北纺织工业的演化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以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比较优势引导的演化路径

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整体上较依赖原料供应的低端产业,受比较优势的影响比其他某些产业更大,故该产业顺应比较优势并无不妥。实际上,尽管打破比较优势的熊彼特式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但如果原料供应成本过大,对以快速生产大宗消费品应对充分竞争性市场的纺织工业来说,“逆着潮流游泳”是得不偿失的。以武汉市的毛纺织工业为例,武汉市毛纺织厂是以熊彼特式企业家精神创建的企业,在建厂之初刻意忽略了远离原料产地的现实,以创新精神放手一搏,结果大获成功。然而,也就在建厂之初,武汉市毛纺织厂就须远赴外地购买原料。例如,在试生产之前,该厂即派员赴广东与外商洽谈货源,于1981年3月5日签订了购买45吨澳毛毛条和50—55吨涤纶条的定货合同[53]。这实际上意味着,广东或其他沿海地区的厂商通过同样渠道购进相同原料的话,其成本将比武汉毛纺织厂低得多。而如果武汉市毛纺织厂不能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抵消原料购置上的高额成本,终将丧失竞争优势。事实上,这正是后来实际发生的事情。因此,就纺织工业而论,在初加工领域和其他低附加值领域内,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求得竞争优势,则顺应比较优势反而是最佳选择。故湖北纺织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以棉纺织业独大的格局是无可厚非的。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纺织工业依然沿着这一固有的路径演化。

以湖北纺织工业来说,其1975—1986年间棉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如下:

图7-2 湖北棉纱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1975—1986)

整理自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6—1987)》,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386—398页。

由上图数据计算可知,1975年、1980年、1985年、1986年湖北棉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分别为7.5%、7.8%、8.5%、8.3%。这组数据平均要高于图7-1所示总产值比重,可见在湖北纺织工业中,棉纱生产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到2003年,湖北的棉纺织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3位[54]。2006年,湖北棉纱产量虽仅排在全国第5位,但湖北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55]。2011年,湖北省棉纱产量仍占全国总产量的6.01%[56]。这足以说明棉纺织工业在湖北纺织工业中的主导地位了。在棉布生产方面,1990年代以来大致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7-3 湖北棉布产量占全国产量之比重(1992—2011)

整理自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93》,中国纺织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96》,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2000》,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版,第358页。

由上图数据计算可知,1992年、1995年、1999年与2011年,湖北纯棉布产量分别占全国棉布总产量的比重为8.52%、11.07%、7.52%与13.51%。从这一结果来看,湖北的棉布生产在全国确可占据一席之地。在湖北纺织工业内部,纯棉布、棉混纺布、化纤布与印染布的生产动态如图7-4所示。

图7-4清楚地表明,1992—2011年间,湖北各种布的产量中,以纯棉布占绝对优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纯棉布生产呈现出急剧增长之势。棉混纺布由于使用了棉花,产量虽不如纯棉布,但大体上仍高于化纤布和印染布。化纤布和印染布的产量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由此更加证明了湖北纺织工业的演化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以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图7-4 湖北各类布产量变动趋势(1992—2011)(www.xing528.com)

整理自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93》,中国纺织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96》,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2000》,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1/2012》,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版,第358页。原资料印染布类无2011年数据。

不过,对湖北来说,略显尴尬的事实是,该省纺织工业的优势产业在纺织工业各行业中属于初加工的低端部门,一些沿海省市,如上海,甚至主动退出该领域。1994年,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五省市的棉纺锭比1991年减少了6%,而全国平均减少水平仅为0.8%。但与此同时,包括湖北在内的原料产区的棉纺锭,在1990—1994年间增长了177万锭[57]。可是,在最能体现现代纺织工业特征的化纤工业中,湖北竞争力较弱。1992年,湖北化纤产量为2.87万吨,全国总产量211.12万吨,湖北占全国比重为1.36%;1995年,湖北化纤产量为5.92万吨,全国总产量为320.23万吨,湖北占全国比重为1.85%;1999年,湖北化纤产量为9.00万吨,全国总产量602.04万吨,湖北占全国比重为1.49%[58]。由此可见,在1992—1999年间,湖北化纤生产能力是有所提升的,然其在全国之地位则无足重轻。进入21世纪后,湖北的化纤产能有所扩大,但在全国的地位仍相对靠后。2011年,湖北化学纤维产量为144482吨,全国总产量为33623596吨,是则湖北占全国的比重约为0.43%,这一数据甚至低于1990年代。同样是2011年,浙江省化纤产量占全国44.78%,江苏省占33.42%,两省共计占78.20%[59]。由此可见,中国的化纤生产呈现出集聚现象,湖北在该领域处于被边缘化状态。

在印染这一能够提升纺织业初级产品附加值的部门,湖北亦缺乏竞争力。实际上,中国的印染业也存在着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趋势。2006年,中国大陆印染布的生产概况如下:

表7-4 中国大陆主要省市印染布生产分布(2006)

整理自该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1986—1987)》,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由上表可知,2006年,东南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集中了中国大陆印染布90.44%的产能,在这一大背景下,湖北印染业之缺乏竞争力是不足为奇的。2008年前后,湖北年产优质坯布约30亿米,印染布的年产量却不足2亿米,服装行业每年又需要约30亿米的面料[60]。因此,湖北纺织工业实际上被锁定在产业链的底端,生产结构低附加值化,对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事实上的依附关系。换言之,在雁阵之中,东部沿海纺织业位居核心,湖北则属于核心地区的腹地。这一产业序列格局与明清时期和近代不无相似之处,体现了市场的结构性力量。

在纺织工业的下游产业服装业中,湖北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不过,与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中国部分地区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5 中国部分地区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1)

整理自中国服装协会:《2011—2012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140页。仅统计规模以上企业。

从上表之数据可知,湖北服装工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是,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际上,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较大挫折,加之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国际资本撤离中国,部分沿海省市的服装工业发展不如以往。即使如此,在诸多经济指标上,东部沿海省市仍然全面领先于湖北。即使某些地区如上海的部分指标不如湖北,但考虑到两者规模的不对等,上海与湖北发展指标之持平,表明上海的竞争力仍然是强大的。从这一点来看,湖北服装工业如欲赶超沿海先进,仍须付出较大努力。进一步说,由于服装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故湖北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化纤、印染等资本密集型部门内,湖北纺织工业存在着真正的瓶颈。

然而,如前所述,湖北纺织工业在资本密集型部门中的瓶颈是历史形成的结构。以印染业来说,湖北最早初具规模的印染企业,本身就是1957年由上海迁入武汉的天一染织厂。因此,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印染业相对发展滞后。在产业演化过程中,这种先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产业落后地区要想改变既存产业格局,亦只有通过高强度的资本与技术投入,使本地区产业增强学习能力,积累以技术为导向的竞争优势。只不过,这种积累竞争力的赶超过程既艰辛,又绝非一日之功可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