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攻坚克难,解决改制成本,破除发展障碍

攻坚克难,解决改制成本,破除发展障碍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改革,一批国有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一批国有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探路先锋;数千万的国企员工进入外企、民企,或者自谋职业、自立门户,成为个体私营工商业者,成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有生力量。中国国企改革,从某些方面讲,是比较痛苦的。中国国企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挑战!对中国国企通过改革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应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攻坚克难,解决改制成本,破除发展障碍

改革,要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历史包袱,历史形成的呆坏账等,还有装备的改造、技术的升级、人员队伍的稳定、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策,但更需要的是资金,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的问题,也是钱的问题。

国企改制的过程,就是攻坚克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和企业,政府和社会,来自各个方面与国企有关的机构,都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政府投入、资产盘活、土地置换,包括兼并重组债务转股、股权多元,当然也包括破产退出、转制消壳等等。观念的创新,政策的研究,招法的尝试,举措的突破,涉及数万亿的资产、数千万的人员,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通过改革,一批国有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一批国有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探路先锋;数千万的国企员工进入外企、民企,或者自谋职业、自立门户,成为个体私营工商业者,成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有生力量。

中国国企改革,从某些方面讲,是比较痛苦的。这种痛苦来自传统观念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扭转,体制机制的破立,还有努力探索中的失误和教训。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避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之所以说难以避免,是因为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先例可鉴,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几乎从零开始。出现了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国家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在产权流转、资产评估、身份置换中的严格严谨,在改制程序、职工参与、多方协同中的群策群力,将问题化解在萌芽,将痛苦降低到最小。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也可以看作是成长的代价、前进的考验。中国国企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挑战!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正因为国企改革,加快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让国企改革在规范、有序、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www.xing528.com)

对中国国企通过改革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应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曾有来自某方面的数据表述讲到,从净资产收益率出口创汇情况以及就业人员状况等方面,与民企、外企相比较,中国国企的创效能力不高,甚至有浪费资源之嫌。假设这些数据是客观真实的,但依据数据所反映出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真实情况如何,却值得商榷。举个简单例子,国企在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全局性,以及涉及国防安全、国家与民族重大核心长远利益方面的投入,比如航空、航天、深海、远洋工业企业的资产,生物、化工、大型计算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企业的资产,还有国防军工企业的资产,也都是国企资产的一部分,但这些是带有特殊性质、或者说是必需、必要、不可或缺的投入,其收益绝不能简单用资产收益率去衡量和比较。

再说就业,曾经的国企是趋之若鹜的就业大户、就业首选,甚至是就业的唯一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已经逐步从一般性竞争行业,或者说是更适宜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甚至是国外资本进入的领域大量退出,比如零售、餐饮理发、维修等服务类行业,以及小商品制造、日用民品生产等制造部门,几乎全部都让位于非公企业,而这些行业正是人员就业最密集、最主要的部门。这是市场经济体系建立,或者说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来说明国企对社会就业的贡献不大,这种说辞缺乏实际意义。

通过改革,中国国企的基本运作体制已经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跟上世界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关系组织方式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