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造业与服务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

制造业与服务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制造服务化现象涉及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事实上,服务化的过程是制造企业从秉持“产品主导逻辑”迈向“服务主导逻辑”,价值创造则从价值提供转变为价值共创。因而,制造服务化的过程是制造企业在客户与制造企业的共享区域,通过与客户积极主动的交互,以及整合资源,更多地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和更复杂的产品,即所谓的“高级服务”,与客户进行价值共创以满足客户的异质性需求。

制造业与服务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

事实上,制造服务化现象涉及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这是服务业经济思想史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德劳内、盖雷(2011)将服务业经济思想的演进分为四个时期:古典时期(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泛服务化”理论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第三产业和后工业化理论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以及新工业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服务业就业是非生产性的;第二阶段的许多学者倾向于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视为生产性和服务性的;第三阶段的学者通过三次产业的划分开始将服务业显著独立出来,强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这时将制造业放在了一个极不重要的地位;第四阶段学术界的兴趣转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强调制造业是服务业扩张的基础,认为生产商品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改变。如:一方面,与消费品生产相关的生产率提高和创新,使家庭逐渐自己动手,从而代替原来从市场购买服务,进而更多地购买商品;另一方面,与资本品生产相关的“高级服务”(advanced service)不断兴起,生产变得更加服务密集化。

总体来看,服务业经济思想发展的本质是主导逻辑的转换(Vargo,Lusch,2004;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2012),即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换。其中,产品主导逻辑强调产品的交易价值,制造企业将消费者需求同质化,通过一次性买断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服务主导逻辑强调产品的使用价值,制造企业关注客户的价值主张,通过与客户直接互动的方式共创价值,实现服务带来的长尾效应。事实上,服务化的过程是制造企业从秉持“产品主导逻辑”迈向“服务主导逻辑”,价值创造则从价值提供转变为价值共创。(www.xing528.com)

价值共创是价值创造主体通过服务交换和资源整合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价值共创的思想沿着“共同生产—客户体验—服务主导逻辑—服务生态系统”的线索不断发展(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2016)。其中的服务主导逻辑认为,价值由企业、客户甚至供应商共同创造,客户能够影响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各个流程,供应商通过直接互动协助促进共创价值的产生。此时,服务交换与资源整合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方式。

从制造服务化的角度看,制造商在关注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客户参与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服务过程中的设计、生产、传递及销售等每一阶段,与客户互动而创造价值(Eggert,Hogreve,Ulaga,et al.,2014)。不仅如此,制造企业还需要参与客户的价值创造过程,关注客户使用价值的创造,通过与客户积极互动满足客户对于使用价值的需求。因而,制造服务化的过程是制造企业在客户与制造企业的共享区域,通过与客户积极主动的交互,以及整合资源,更多地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和更复杂的产品,即所谓的“高级服务”,与客户进行价值共创以满足客户的异质性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