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意义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意义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究竟应该加以限制还是应该使之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满足。自给半自给的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农村经济繁荣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来说,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真正按照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来对待。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意义

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究竟应该加以限制还是应该使之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划不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界限,忽视甚至歧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往往从各个方面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都证明,限制商品经济的做法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满足。

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有一个使农村中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90%的人口在农村,从事着自给半自给的生产。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又经过农业合作化,使个体农民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关系的这些变化,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农村经济仍然停留在主要从事粮食、油料和棉花等生产的种植业上,不改变自给半自给经济的格局,那么,由于产品的商品率低,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卖给城市,也就没有多少财力可以从城市工业购买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来使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也得不到多少现金购买日用工业品来改善生活。只有使农村集体经济从单纯搞种植业转向农、林、牧、副、渔各业广泛发展,同时,在农村发展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使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这样,农村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才能得到日益充分的利用,生产专业化和现代化才能日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收入才能日益增加。所以,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从社会分工看,就是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从生产技术看,就是生产现代化的发展;从群众经济状况看,就是生活富裕化的逐步实现。自给半自给的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农村经济繁荣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www.xing528.com)

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来说,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真正按照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来对待。就企业这方面来说,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应拥有广泛的自主权,使它们得以充分发挥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见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就国家管理经济这方面来说,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应建立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通过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多种形式,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而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来实现国家的计划意图。社会主义的价格体制,应从一切商品全部由国家统一订价的僵化模式,改为国家统一订价、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相结合的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商业体制,应从单一渠道和多层次的体制,改变为多渠道和少层次的体制。同时,为着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打破部门和地区的封锁,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作用。这种同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企业的活力,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率,使企业能够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样做,既在全体上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又在局部上保证各个企业生产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