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创共享的富裕:科学之道

共创共享的富裕:科学之道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共同富裕的理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含义及其实现途径。从概念上来说,“富裕”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则是相对于不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而言的。在承认“富裕”和“共同富裕”的相对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它们的绝对性的一面。因此,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

共创共享的富裕:科学之道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共同富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最一般基础和前提,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不同社会之间的更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富裕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从而揭示了从阶级分化到共同富裕的过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把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而且也把争取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权利理解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即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全人类在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和解、建立在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男女不平等、旧的社会分工等以及国家消亡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含义及其实现途径。

从概念上来说,“富裕”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则是相对于不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而言的。因此,“富裕”和“共同富裕”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例如,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封建社会农民相对于地主来说是贫穷的,但是相对于奴隶制时代的奴隶而言却是富裕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是贫穷的,但是相对于封建时代的农民而言却又是富裕的。

在承认“富裕”和“共同富裕”的相对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它们的绝对性的一面。“富裕”与“贫穷”的最基本分界线在于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能力。如果从生理意义上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那就是绝对意义的贫穷,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或“赤贫”。因此,“共同富裕”的最低界限就是必须保证所有的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上“脱贫”。从这个角度来看,党中央所实施的“精准脱贫”战略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如果以消除了所有人的绝对贫困为前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又具有不同的程度。第一种,消灭了所有人的绝对贫困但同时又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第二种,不仅消除了所有人的绝对贫困,而且社会各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不大甚至很小;第三种,不仅消除了所有人的绝对贫困,而且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贫富差距(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那样)。由此可见,“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含义,应该全面认识这些含义,而不应该简单地用其中一个含义代替或否定另外一些含义。

由于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甚至也不是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历届领导人所讲的“共同富裕”,首先是指逐步缩小各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不是指所有个人之间的“均贫富”。因而,不能把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具有的特征直接照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在消灭了所有人的绝对贫困,过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都是相矛盾的。因此,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