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家族和公众:最适合成为股东的是谁?

国家、家族和公众:最适合成为股东的是谁?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家族与公众中,谁是最合适的公司股东人选?这种家族文化很难吸引或留住家族外的优秀管理者。所以,预防家族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同时,美国那些股权高度分散、公众持股的大企业,也都是从家族企业演变而来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家族与公众三者之间,公众不但是最佳的股东人选,也是公司治理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更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表现方式。

国家、家族和公众:最适合成为股东的是谁?

在国家、家族与公众中,谁是最合适的公司股东人选?从公司治理的历史与经验来看,答案是公众。这也是公司治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国有企业的治理。中国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这也是中国从2003年起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其次,家族企业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做得好的企业也有很多,包括强生、福特等世界级企业,都是做得极其成功的。但它们毕竟是少数企业,更多家族企业在公司治理中,都出现了严重的治理缺陷。像韩国的大宇集团倒闭,日本八佰伴集团,中国三株药业、中天置业、迪康药业、合俊集团、太子奶集团等,都是因其家族对公司治理的失败,才导致其企业倒闭或被迫重组的。

同时,在家族企业中,普遍存在一种“家族文化”。这种家族文化很难吸引或留住家族外的优秀管理者。这种家族文化表现在:

(1)个别家族成员,每天上班都是一副令人极不舒服的脸孔,好像别人欠他很多钱似的。有些家族企业甚至有好几个类似成员存在。

(2)家族成员之间,在上班见面时,都很少会主动和对方打招呼。

(3)在工作上需要沟通时,家族成员对非家族成员的配合度差,这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取得一定规模或进入准IPO程序时,表现得更是如此。这些家族成员会表现出一种过度骄傲,甚至把自己当做公司老板,用老板心态来看待家族以外的成员。

十几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告诉我,当家族企业出现以上类似情况时,企业家一定要亲自、及时给予纠正。如果这种氛围不能得到有效制止与改善,外部优秀的经理人或管理者极难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当中。哪怕有时你真的遇到一些优秀的经理人,他也会因为很难融洽相处而不得不离开公司。而外部优秀的经理人或管理者,一旦听到这种家族文化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加盟你的企业了。假设经理人在外部的年薪是60万元,你就是给他80万元,很多经理人或优秀的管理者也不会加盟你的企业。(www.xing528.com)

因此,作为一名家族企业的企业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关注。这种不和谐文化的存在,不但使企业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加盟,而且会普遍降低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最终吃亏的还是企业家自己。所以,预防家族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

最后,现在公司治理呈现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即国家将控股企业的股权慢慢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所以,未来的企业必然会成为一个公众企业,创业者在其公司,股权中所占的比例,经过企业的不断融资、稀释后,甚至会远远低于其他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例。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所占股权还不到其集团总股权的7%。同时,美国那些股权高度分散、公众持股的大企业,也都是从家族企业演变而来的。这是一种趋势,中国企业也必然会朝着这种趋势迈进。最终也会进入公司治理中股权分布的最高阶段,即股权高度分散的公众公司。

当然,在实际中,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人认为,家族企业的治理也可以很成功,如美国的强生公司、中国香港的李嘉诚,中国台湾的王永庆等。

应该说,最近二十年,以美欧为主体的国际公司治理标准开始逐步成形,而主体股东就是公众,这与美欧,出台了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及对中小股东保护制度有关。

李嘉诚公司治理的成功,与李嘉诚的治理控制、利他经济学原理以及注重职业道德、素质修养与为人处世密不可分。李嘉诚深知治理之道,他说:“企业做大后靠什么控制它,靠人还是靠制度?我的回答是,一定要靠制度,靠人绝对不成。最信任的人,也一定要有监察与制衡。”

如果一个公司里的所有主管,都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与为人处世的能力,那么治理成功便会水到渠成。公司治理的失败,有很大一部分是职业道德治理的失败。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家族与公众三者之间,公众不但是最佳的股东人选,也是公司治理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更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表现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