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族珍藏:后人慷慨捐赠国家

家族珍藏:后人慷慨捐赠国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喜海,山东诸城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家学亦颇有渊源。以一人之喜好转变整个收藏之风气,足见刘喜海在当时金石收藏与研究中的地位。刘喜海去世后,家中藏品随即星散,颂簋转归山东布政使李山农。由于身居高位,又喜金石,李山农遂成为当时的收藏大家之一。1959年,丁氏家族的后人、住在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得知器身已在山东博物馆,遂把簋盖捐献出来,从此器身器盖始成完璧。

家族珍藏:后人慷慨捐赠国家

颂簋,据传清中叶出土于陕西,具体地点已不可考。

嘉庆十九年(1814),时年仅21岁的刘喜海(1793—1853)慧眼识珠,从北京一家古董商店重金购得颂簋,送回山东老家珍藏,并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

刘喜海,山东诸城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家学亦颇有渊源。曾祖刘统勋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及军机大臣,是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统勋之子、喜海伯祖刘墉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在民间享有清官盛誉,成为历史上与包公、海瑞齐名的三大清官之一。刘墉之弟刘堪早亡,堪子刘镮之由刘墉抚教成人,富收藏,精鉴赏,官至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刘喜海即为镮之之子,历官福建汀洲太守、陕西延榆道、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

诸城刘氏在清代盛极一时,名臣辈出,乾隆皇帝在赠赐刘墉的诗中曾称誉其家族为“海岱高门第”。和仕途上的官阶相比,刘喜海更为人所知的是他在收藏方面的成就,他是清代道、咸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泉学家和藏书家。

刘喜海一生收藏宏富、精品辈出,以钱币为最,又兼及青铜、碑帖、封泥、古籍等,他收藏的铜器有父丁方鼎、鱼父癸方鼎、宋公鼎、善鼎、季屖簋、广作父己簋、迟盨、曼龚父盨、伯车父簠、且癸爵、父戊爵、史父辛爵、旅父乙爵等,其中4件编钟邢仁钟、兮仲钟、纪侯钟、虢叔旅钟后来被陈介祺所得,成为陈氏“十钟山房”所藏11件商周编钟的主要来源。

在收藏之外,刘喜海还注重研究成果的结集出版,其所补编《古泉汇考》是当时古泉学集大成之巨著,嘉惠后世泉学研究;《三巴金石苑》是巴蜀地区历代金石图文并蓄之开山之作,此外还有《古泉苑》《海东金石苑》《长安获古编》等金石著作。

刘喜海在铜器收藏方面的喜好甚至影响了铜器收藏观念的转变,据与刘喜海同时期的金石学家鲍康记载,关中地区铜器出土甚多,人们最初“只以花纹色泽及完好者是珍也”,自刘喜海至陕西为官后,“晓以文字多者为贵,虽残缺亦无伤”,人们开始珍视有铭文的青铜器,苏兆年、苏亿年二兄弟即受到刘喜海的影响,“重演百舍,求之荒村古冢”,终于发现了铭文长达497字、迄今所见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www.xing528.com)

以一人之喜好转变整个收藏之风气,足见刘喜海在当时金石收藏与研究中的地位。

刘喜海去世后,家中藏品随即星散,颂簋转归山东布政使李山农。清代的布政使,官阶为从二品,是各省级别最高的文职官员。由于身居高位,又喜金石,李山农遂成为当时的收藏大家之一。所藏青铜器除颂簋外,还有止亚方鼎、旅作父戊鼎、俎子鼎、师雝父鼎、叔多父簠、陈侯作孟姜簠、叔宾父盨、静簋、郑虢仲簋、虢叔旅钟、亚父乙爵、父己爵、父庚爵、中父辛爵、屰且父癸爵等。清光绪年间有一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谴责小说《廿载繁华梦》,书中就有对李山农的描写。

大约在清晚期,颂簋归属山东黄县丁氏家族的丁树桢(字干圃,1861—1915)。黄县丁家主营当铺、钱庄,业务广布山东、河北、河南、江浙、关东等多个省市,乾隆年间,成为山东首富。丁氏家族不但经商,仕宦也很成功,更为难得的是丁氏一家热心公益,乐善好施。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黄县知县为加强防务倡办团练,丁树桢慷慨捐银两万三千两。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丁树桢成为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除颂簋外,亚形鹿鼎、谌鼎、三年师兑簋、父戊簋、曾侯簠以及山东博物馆的射妇桑鉴、虢叔旅钟、作宝尊彝鼎,烟台市博物馆的象牙凉席等,都曾是丁树桢的藏品。目前丁氏故居四合院式建筑群尚存243间房屋,虽不及全盛时期2700余间的1/10,但其高耸的院墙、深深的庭院,仍能让人感到恢宏的气势,现已辟为龙口市博物馆,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颂簋的珍贵,以至于后来丁家弟兄分家时,谁都不愿舍弃,于是器身和器盖便分别被兄弟俩收藏。抗战时期,器身入藏胶东古物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1954年山东博物馆建立,颂簋的器身随胶东古物委员会的其他藏品一起入藏山东博物馆。1959年,丁氏家族的后人、住在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得知器身已在山东博物馆,遂把簋盖捐献出来,从此器身器盖始成完璧。

这里捎带提一下,传世的颂簋一共有6件。器型、纹饰、大小、铭文均相同,6件颂簋分藏于不同地点:现藏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的颂簋,器盖双全,原为张廷济、沈仲复、端方旧藏;现藏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的颂簋,器盖双全,原为方莲卿、王梦麟、姚显光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颂簋,有器无盖,原为刘鹗、冯恕旧藏,1956年由冯氏家族捐献,此器铭文无重文;现藏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的颂簋,仅存盖,原为顾寿康、邹安旧藏;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颂簋,仅存盖,原为陈介祺、姚显光、刘体智旧藏;另外一件即为现藏山东博物馆的器盖双全的颂簋。

除此之外,还可见到一件器腹和一件器盖的铭文拓片,器物流传不明,亦不知其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