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性电子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崛起

开放性电子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崛起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区分的意义在于,本书中的研究对象是涵盖封闭式和开放性在内的两种电子货币,并且特别关注后者,对它的分析,于虚拟经济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所幸的是,电子货币的载体、形式得到了一致认可,并基于市场的表现得到一些认识。因此,研究虚拟经济下虚拟货币的存在,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时,有必要对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及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开放性电子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崛起

1.电子货币

之所以特别强调开放性电子货币,是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的,并且特别区分那些虽然形式上是虚拟,但是其应用环境上也属于“封闭”状态中的电子形式货币。也就是说,在实体经济中,特别强调的纸币形式转化为电子(或数字记号)形式之后,电子货币仍然存在封闭和开放的区分。这一提法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虽然在国内外文献中没有更多提及,但是本书中的提出,或许是对经济现实表现的一个规律的认识。因为,区分的意义在于,本书中的研究对象是涵盖封闭式和开放性在内的两种电子货币,并且特别关注后者,对它的分析,于虚拟经济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电子货币的演变历程,虽然这个进程可能很烦琐,但仍然可以看出有着两条主线。其一,以信用卡为代表的,基于“储值”概念为基础的一类电子形式货币,其发展路径显然非常平稳,并且为传统实体经济广为接受和推动;其二,随着虚拟经济的逐渐发展,网络支付技术已经成熟,金融衍生品快速发展、全球各类金融、能源、技术市场的创立和创新,这些都要求出现基于“预付”类别的电子货币。对“预付”的理解是关键的[2],或许它也正是虚拟金融和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并且在现时代,其发展态势极为迅速。

目前的事实是,一方面,在实体经济下,基于“储值”概念的封闭型电子货币更为广泛接受,该电子货币的实体基础是可触摸的,或者说,它决定了实体经济及其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而另一方面,基于“预付”为基础的电子货币也在猛烈发展[3],之所以用“猛烈”一词,实际上是对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惊人表示特别提示,因为,后者或许对虚拟经济的冲击表现更大。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诱发新型的投资需求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欲望被放大之后,开放性的电子货币,可以很大程度上完全替代现金、存款等货币形式,其替代效应异常突出,并类似于货币储蓄银行那样,具有极大能量,却又是虚假性的派生功能。

2.电子货币的层次:基于市场派生功能和替代效应的分析

对电子货币研究的国内外专家非常多,其研究成果也极为显著。类似于国际清算银行(BIS)一类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统计专家,也对电子货币提出一些规则上的认识[4]。国外学者中,James(1996)、Berentsen(1997,2002)、Sullivan(2004)、Y.Gormez(2001,2007)及CH.Budd(2004,2008)都认为,电子货币在其发展进程中,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及其货币传导机制都会受到影响,并且电子货币或许对现金、储蓄(更多地体现为M1层面)形成更大压力[5]。国内学者李杨(1998)、王鲁滨(1999)、尹龙(2001)、陈雨露(2002)、蒲成毅(2002)周光友(2006)等学者也从电子货币对市场影响上进行研究,认为电子货币在各个层次上都有特有的市场表现,应给予清楚认识。

或许由于电子货币的虚拟性难以确认,使得即便是电子货币发展了多年,但是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仍然难以准确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在法律上做出完整定义。但所幸的是,电子货币的载体、形式得到了一致认可,并基于市场的表现得到一些认识。因此,这里特别地基于电子货币在市场上的两大表现,即派生、替代假设基础上,对电子货币可能对货币流通形成的影响进行先期分析。这也是基于电子货币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对货币流通市场的一个新认识。如此,以萨缪尔森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及公式为参照,写出:

V=PQ/M=GDP/M

货币供应量M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M0,M1和M2;与各层次相适应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可以做出类似的相应划分。即为[6]

V0=GDP/M0=GDP/C

V1=GDP/M1=GDP/(C+D)

V2=GDP/M2=GDP/(C+D+TD)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货币的发展之所以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电子货币对现有的现金或存款会予以替代,这种替代效应是必然的,并且在扩张,而纵向来看,电子货币形成对基础货币的派生功能的冲击也是可能的。因此,研究虚拟经济下虚拟货币的存在,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时,有必要对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及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电子货币发展初期,显然只是对现金产生替代,可能还不具备派生功能。这或许也是最初转台下电子货币的一个简单路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用持有的现金向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如用户所在储蓄银行)购买同等数额的电子货币,并且以虚拟化的数字形式,将其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中。由此,在现金漏损为零的假设前提下,社会中的货币存量会发生变化:首先,现金减少了,其数额就是用于购买电子货币,以虚拟化、数字符合表现出来的账户数额,可以写为c=e,后者e表示数字化的电子货币;其次,银行吸收存款,使得整个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增加了c,如此,假设存款准备金比率为r1,三个层面的货币供应量发生如下变化:

M0=C-c+e=C

M1=C+D-c+e+c/r1=C+D+c/r1

M2=C+D+TD-c+e+c/r1=C+D+TD+c/r1(www.xing528.com)

相应的,与货币供应量对应的三个层次中的货币流通速度为:

V0=GDP/C

V1=GDP/(C+D+c/r1)

V2=GDP/(C+D+TD+c/r1)

显然,从上述公式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对于M0层次,电子货币似乎没有影响,因为,流通中的现金总量并没有变化,仅是由一部分纸币c转化为等额的电子货币e而已。但是,对于由于存款总额增加后额派生出来的c/r1,从而导致了V1和V2均减少,并且随着电子货币e对现金的替代数额越大,V1和V2降低的程度也会越大。

上述的情况或许只是发生在电子货币的初期,它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分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影响,但是当电子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接待的发生,因而对派生存款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表现形式更为复杂。这里假设消费者用现金购买电子货币,之后并不做出消费,而是通过电子货币继续储蓄。[7]而发行机构显然在保留准备金之后,继续借贷。从而,实施借贷并派生功能的电子货币显然充斥经济生活,并深入影响实体经济。而之后的若干金融衍生品,具有同样类似的功能,从而对虚拟金融形成巨大的之约,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可能性和效应自然显现并放大。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达公式分别为:

M0=C-c+e/r2

M1=C+D-c+e/r1+e/r2

M2=C+D+TD-c+e/r1+e/r2

式中,r1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相应的,r2为电子货币保留率。现实经济中,电子货币已经遍及各个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显然对于现实中的银行机构而言,电子货币的保留率r2更具有研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表达公式为:

V0=GDP/(C-c+e/r2)

V1=GDP/(C+D-c+e/r1+e/r2)

V2=GDP/(C+D+TD-c+e/r1+e/r2)

公式中,由于e/r2≥c,所以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均下降且幅度增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