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表现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表现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最先守不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可能依次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不合格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够强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同样可能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农村信用评级与征信工作普遍不到位,市场经济的信用理念还没有完全植入广大农民、小企业主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表现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贷款难”、“贷款贵”是农村金融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农村抵押物不足也是一个主要方面。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够大

在农村金融的众多机构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三农”最早接触,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场份额常占五成左右,对于“三农”的贷款增量常占八成左右,已确立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但是还是有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比较混乱,管理体制和联动发展的动力不足,导致后台服务能力不强,致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

3.定价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议价能力较弱,定价机制不健全,资金议价定价能力与农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显得比较薄弱。受民间金融定价大起大落的影响,会对自身金融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监管层同样严格的资本约束和业务管理,对农村金融机构议价定价形成了一定的时空限制。(www.xing528.com)

4.风险管理不够严密

我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去杠杆、降产能、挤泡沫”的过程,当前风险跨市场、跨机构传导特征越来越明显,单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容易传染到多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个风险可能演变为多种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彼此交织,相互叠加,共振放大。从目前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最先守不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可能依次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不合格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够强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同样可能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

5.农村信用不透明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特定的乡土文化传统和网格化的人际关系特征,农民、小微企业对内信息真实与对外信息不真实的现象比较普遍,陌生人之间信用信息“刚化”程度不高。农村信用评级与征信工作普遍不到位,市场经济的信用理念还没有完全植入广大农民、小企业主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由此,在农村信用水平较低,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放款意愿大大降低,各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动力减弱,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