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境及优化措施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境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然而,通过上文对中国光伏产业数据的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仍旧存在以下困境。长期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原材料进口在外和产品市场出口在外的产业链结构,也就是原材料进口和主要的光伏产品的市场均在海外。随着2011年的欧债危机爆发,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国内企业盲目上马光伏项目导致的产能过剩,把曾经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拖入困难境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境,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起点。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境及优化措施

中国最早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据统计,1980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6.5千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光伏发电突飞猛进。[22]然而,通过上文对中国光伏产业数据的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仍旧存在以下困境。

1.核心技术的薄弱性明显、产业链发展的协调性不足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在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发展都呈现出大规模产量的特点,然而关键的核心技术,例如晶硅提纯技术被外国少数公司控制,中国在这一环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光伏产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多晶硅提纯技术主要是引进俄罗斯的“改良西门子法”。这种方法能耗成本高,产能却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也就是中游企业的需求。受核心技术的制约,中国光伏产业中的多晶硅产量虽然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是仍旧不能满足中下游生产的需求。中国是太阳能电池制造大国。国内太阳能电池龙头厂无锡尚德2008年产量约为500兆瓦,排名全球第三,而天威英利产出281.5兆瓦,天合光能产出约200兆瓦。[23]到201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激增到8000兆瓦,占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50%。[24]

2.生产设备进口的依赖性强、产品销售出口依赖性强

一直以来,制约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原材料进口在外和产品市场出口在外,以及融资困难。长期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原材料进口在外和产品市场出口在外的产业链结构,也就是原材料进口和主要的光伏产品的市场均在海外。随着2011年的欧债危机爆发,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国内企业盲目上马光伏项目导致的产能过剩,把曾经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拖入困难境地。产业发展畸形,“两头在外”。中国太阳能电池的终端市场主要在国外,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超过9成出口海外,其中在欧洲又以德国、西班牙两国为主。国内市场方面,中国2010年光伏发电市场装机量约380兆瓦,在全球总装机量中占3%,市场启动力度较小,发展依然十分缓慢,与需求不太适应。当前,美国、欧盟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提出了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出口更是岌岌可危。[25]在2012年美国商务部发起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认定中国向其出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着倾销和补贴行为,并且决定对这些商品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这无疑会阻止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向美国出口,也昭示着中国应该扩大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及需求。[26](www.xing528.com)

3.国内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性恶化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企业过分追逐利润,大量涌入到光伏产业。光伏产业链中壁垒较高的是上游的高纯度多晶硅原材料生产,该环节的制造过程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耗能、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中国企业涌入这个环节有心无力,大部分企业进入的是资金和技术门槛低的中游产业,主要是电池组件生产,中国企业之间在这个领域的竞争激烈。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中国企业的光伏组件产量虽大,但是竞争力不强,只能靠大规模生产降低价格进入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境,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起点。这实质上是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化政策工具设计和运用的消极样态所导致的,这也是对市场化政策工具进行法律规制的现实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