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织品商品的性质简述

纺织品商品的性质简述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1.3.1物理性质1.吸湿性商品吸湿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品体表面积的大小和商品的化学结构即物质分子具有亲水性基团的多少。

纺织品商品的性质简述

7.1.3.1 物理性质

1.吸湿性

商品吸湿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品体表面积的大小和商品的化学结构即物质分子具有亲水性基团的多少。商品体表面积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与水分子接触的机会就多,吸着和散发水分性能就好。构成商品的物质分子具有亲水性基团越多,吸着和散发水分的能力就越大。

纺织纤维中,棉纤维、麻纤维、羊毛纤维和蚕丝纤维等天然纤维的吸湿性能好,在化学纤维中,黏胶纤维、富强纤维等人造纤维的吸湿性能好,而合成纤维却截然不同。维纶纤维和锦纶纤维的吸湿性较好,涤纶纤维、氯纶纤维和丙纶纤维的吸湿性则很差。因此,不同纺织纤维织成的织品具有不同的吸湿性。

织品的吸湿性好,可使人体排出体外的汗液很快被衣服吸收,是织物透气的前提,是衣着用品微气候舒适性的基础之一。

2.透气性和透湿性

透气性是纺织品允许空气由一面向另一面透过的特性,一般用透气率衡量。透气率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织品单位面积的空气量。

物体透湿时在该物体的两面反映是不同的。当物体处于两面不同湿度的环境中,水蒸气在物体两面的密度不同,就有趋于平衡的趋势,密度高的那面的水蒸气就要通过物体弥散到密度低的一面,这样,物体处于湿度较高的一面是吸着水分,水蒸气逐渐吸附于物体组织的空隙中和分子间,而处于湿度较小的一面,却是放出水分,存在于组织中的水就从这一面蒸发逸出。

由上述可见,商品透湿性与商品吸湿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吸湿性大者往往透湿性大,反之,透湿性则小。纺织品吸湿性大小直接影响透气性的大小,所以说吸湿性是透气性的前提,人体排泄的汗液首先通过纺织品一面吸着,然后通过纺织品体内传递,最后在纺织品另一面放出,使衣服和人体体表之间的小气候中的水分得到调整,从而获得舒适感,这也是衣着用品微气候舒适性的基础之一。

3.保温性

保温性是指纺织品具有防止人体热量向外界流失的性质。纺织品防止人体热量向外界流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所含静止空气的量。所以,纺织品内部含气量大保温性就好,反之,含气量小则保温性就差。纺织品中之所以能含有大量的静止空气,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因为纺织纤维是细长物体,卷曲多,弹性好。一般来说,织物越厚,保温性越好,特别是厚而蓬松的起绒、起毛织物,其保温性更好。纺织品保温性的大小还与辐射热有关。纺织品表面越不平滑,光泽越弱,染色越深,吸收的辐射热就越多,保温性也就越好。因此,密度较小的、轻薄、平滑且颜色较浅的多属夏令织物;而密度较大的、厚重、起绒和起毛的深色织物多为冬令品种,保温性也是衣着用品微气候舒适性的基础之一。

4.方便性

方便性是指纺织品在服装裁剪、缝制、洗涤、熨烫等过程中便于加工和使用的性质。这包括纺织品的幅宽、可缝性、尺寸稳定性和形状稳定性等性质。

5.美观性

美观性是指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起毛起球、挺括、轮廓优美、颜色、花纹和款式新颖,没有或很少有外观疵点的性质。纺织纤维材料、染料不同,设计不同,生产过程中管理不同,纺织品的美观性也不同。

7.1.3.2 化学性质

纺织品的化学性质,是指纺织物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其组成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纺织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空气中氧、日光照射、水分、酸碱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构成纺织品的纤维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其化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1.耐水性

耐水性是指纺织品抵抗水作用的性质。纺织品在穿着过程中常接触到水分,特别是穿脏之后去污的方法主要是水洗。耐水性就是说纺织品含水或在水中浸泡时,特别是经过揉搓或机械洗涤的情况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出现强力下降等问题。所有的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所织成的织物对水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强,这也是寻找和开发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时应考虑的条件之一。

2.耐酸碱性

耐酸碱性是指纺织品对酸、碱的稳定性。在天然纤维中,含纤维素成分的棉麻纤维对酸的抵抗能力较差,尤其是无机强酸对其破坏作用剧烈,但这类纤维的耐碱性却很强,因此常依此性能对棉纱棉织物进行丝光化,或通过在棉布上印碱制成泡泡纱。含蛋白质成分的羊毛纤维和蚕丝纤维,对酸的抵抗能力比棉花和麻好,稀强酸或弱酸对其无明显破坏作用,但对碱的作用较敏感,抵抗能力较差。

在化学纤维中,涤、腈纶的耐酸性能较强,耐碱性能较差,尤其是涤纶。为使涤纶长丝织物具有天然丝般的光泽,常依此性能对其进行碱减量整理。维纶、锦纶和氨纶对碱的抵抗能力较好,对酸的抵抗能力较差。丙纶和氯纶纤维对酸和碱的抵抗能力都较强。而黏胶和富强纤维对酸碱的作用较敏感,抵抗能力较差。

3.耐气候性

耐气候性是指纺织品抵抗日光照射和气候变化的性质。日光照射对纺织品强度是有影响的,通常用一定日晒时数后纺织品强度下降的百分率来表示。耐日光性以腈纶纺织品为最好,锦纶和蚕丝纤维纺织物则较差,如表7-1所示。

表7-1 各种纤维日光暴晒强力损失情况(www.xing528.com)

印染织物上的各种颜色,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常受到日光照射的影响而出现褪色、变色等,称为耐光色牢度。该种牢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纺织品的使用价值,与消费者关系密切。通常根据试样暴晒后颜色的变化与蓝色羊毛标准对比评定耐光色牢度的等级。

然而,纺织品的色牢度不仅受日光照射的影响,也受到洗涤、摩擦、汗渍、熨烫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色牢度又有水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和熨烫色牢度之分。这些色牢度也都有各自的评定方法。

4.抗燃性

抗燃性是指纺织品遇火抵抗燃烧的性质。各种纤维纺织品都有遇火燃烧的特性,不同的纤维纺织品其燃烧程度不同。纤维素纤维与腈纶纤维纺织品较易燃烧,燃烧速度快,其抗燃性小;羊毛纤维、蚕丝纤维和锦纶纤维纺织品容易燃烧,但燃烧速度慢;氯纶纤维纺织品难燃烧,与火接触时燃烧,离火后自行熄灭。

7.1.3.3 机械性质

机械性质是指纺织品在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形式外力作用后相应产生的应力和应变特性。纺织品是由纤维组成的非均匀集合材料体,它既不同于金属材料橡胶塑料材料体,又不同于单根纤维。穿用中所承受外力的情况极其复杂,即使对纺织品来说只有一种拉力,但对其结构内的纤维、纱线的某一单元来说,可能同时产生压力、扭力、弯力和剪切力等。因此,纺织品的机械特性有其特殊性,并不严格遵循材料力学的规律,而且,纺织品在各个方向上的机械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1.抗拉伸

抗拉伸性是指纺织品抵抗拉伸力对其破坏的能力,反映了纺织品抗拉伸方面的坚固耐用性,常用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表示。

断裂强度,是指纺织品通过拉伸直至断裂时所需要的最大拉伸力,单位名称是牛顿。棉、麻、毛、蚕丝和黏胶、富强、锦纶、涤纶等纤维所织的各种纺织品具有一定的断裂强度,这也是评定各种纺织品内在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断裂伸长,是指纺织品拉伸至断裂时所产生的最大伸长,单位名称是毫米或厘米。

2.抗撕裂性

抗撕裂性是指纺织品抵抗撕裂的能力。纺织品在穿用过程中,由于被物体钩住或局部握持,在某一部位受到集中负荷作用,使纺织品内局部纱线逐次地受到最大负荷而产生断裂。织物抵抗撕裂的最大能力称为抗撕强度,单位名称是牛顿。

撕裂强度对纺织品的耐用性影响很大。撕裂强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所织织物的纤维材料和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一般来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越大,纺织品撕裂强度越高。在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相同的条件下,织物经、纬密度越低,撕裂强度越大。通常,织物中纱线交错次数越多,纺织品撕裂强度越小。

3.抗顶裂性

抗顶裂性是指纺织品抵抗集中的垂直负荷的能力。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人体某些部位如膝部、肘部负荷的垂直作用会使织物被鼓起直至顶破,这种性质常以抗顶强度表示。抗顶强度也是衡量纺织品耐用性的重要指标。

纺织品的抗顶裂性与纺织品所用纤维材料和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有关。一般来说,织物中纤维材料和纱线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越大,纺织品的抗顶强度就越大。

4.抗磨损性

抗磨损性是指纺织品抵抗各种摩擦外力破坏作用的性质,也称耐磨性。纺织品在穿着过程中经常受到其他纺织品、人体和外界等各种物体的反复摩擦,从而使织物表面受到纵向和横向剪切力和钩扯力的作用,引起组成纱线的部分纤维受以磨损而断裂,纤维端竖起,使织物表面起毛,继续下去,则织物变薄,重量减轻,直到纱线解体,组织破坏,出现破洞,丧失其使用价值。所以,抗磨损性直接影响纺织品及其制品的耐穿用性,这也是衡量纺织品质量重要指标。

5.抗折皱性

抗折皱性是指纺织品抵抗揉搓等外力作用的性质。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经揉搓挤压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皱痕,既影响外观,也会加剧磨损,降低其耐用性能。纺织品的皱痕是纺织品受到不同形式荷重后发生塑性弯曲变形而产生的。纺织品的抗折皱性通常用折皱回复率和初始模数表示。

折皱回复率是表示纺织品受压折产生折痕后的恢复能力,也可理解成当释去引起纺织品折皱的外力后,由于纺织品的急、缓弹性而使纺织品逐渐恢复到起始状态的能力。纺织品折皱回复率的表示方法很多,如将纺织品在一定宽度下反复折叠后的悬挂长度与原长的比值。目前经常采用的测量纺织品折皱回复率的方法是,将一定大小的纺织品按规定部位折叠后,施加3千克的压力,经过15分钟后,立即测试回弹后急弹恢复的角度,再等15分钟测试缓弹恢复的角度。

初始模数,是指单位面积的纤维产生1%伸长时所需的外力,单位的中文符号为厘牛顿/旦尼尔(国际符号为:cN/D)表示。涤纶、蚕丝的初始模数较大,而羊毛、锦纶则较小。

不同纤维的折皱回复率和初始模数不同,反映纺织品的抗折皱性不同。涤纶折皱回复率大,初始模数也大,说明这类纺织品不易起皱,穿着挺括;锦纶、丙纶折皱回复率大,但初始模数小,说明抗折皱性不如涤纶纺织品;棉、维纶、黏胶纤维,初始模数较高,但折皱回复率较低,产生折皱不易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