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国君野心:高利贷的压迫与对策

古代国君野心:高利贷的压迫与对策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春秋时高利贷很重,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设法帮助人民摆脱高利贷之苦。西汉后期,高利贷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王莽代汉后曾用赊贷法以减轻人民的痛苦,因用不得其人,贪官与高利贷者勾结,高利贷反而更猖獗。西汉时,高利贷者剥削已很严重,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王莽代汉后想以赊贷法使人民摆脱高利贷者之害,因用人不当,适得其反。及王莽代汉,为制止高利贷的高利剥夺,便制定赊贷法。王莽与高利贷者的斗争终于失败了。

古代国君野心:高利贷的压迫与对策

正常借贷,可解决人们一时困难,如利息适当,可加速资金周转,对促进生产发展是起一定作用的。但古之高利贷者乘人之危,其所要的利息已大大超过正常的利润,高达50%至100%以上,使陷入高利贷深渊者难以翻身,加上利息打滚,往往倾家荡产,因而对经济发展起了破坏的作用。在我国春秋时高利贷很重,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设法帮助人民摆脱高利贷之苦。西汉后期,高利贷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王莽代汉后曾用赊贷法以减轻人民的痛苦,因用不得其人,贪官与高利贷者勾结,高利贷反而更猖獗。

春秋时,由于高利贷者利息重,农民受剥削过度,影响了农民发展生产。齐桓公想向富商巨贾和高利贷者增加赋税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的困难,管仲提出了“反准”措施,桓公采纳他的意见,帮助农民清偿了高利贷款。这事见《管子·轻重丁》。

管仲所献之策得到桓公同意后,立即采取行动:派宾须无到南方,隰朋到北方,宁戚到东方,鲍叔牙到西方,给他们的任务是:调查四方放贷情况,负债人有多少。鲍叔牙到西方调查后回来报告说,西方百姓,住在济水周围、大河附近,处于草泽之地,他们以渔猎打柴为生。高利贷者放债多的也有六、七百万,利息是百分之五十。借债的贫民有八百多家。宁叔到东方调查后回来报告说,东方百姓,居山靠海,以伐木渔猎和纺织葛藤为生。高利贷者放债多的有千钟粮食,少的也有六、七百钟,利息是一钟粮食收利一钟。借高利贷的贫民有九百多家。宾须无到南方调查后回来报告说,南方百姓,住在山上谷中,他们砍伐木材,采摘橡栗,并以狩猎为生。高利贷者有丁、惠、高、国四家,放债多的有五千钟粮食,少的也有三千钟,借出一钟粮食,收利五釜。借债的贫民有八、九百家。隰朋到北方调查后回来报告,北方百姓,住在水泽和大海附近,以煮盐、捕鱼为生,高利贷者放债多的有一千万,少的也有六、七百万。利息相当于百分之二十。借债的贫民有九百多家。计四方高利贷放债三千万钱、三数千万钟粮食,借债贫民共有三千多家。

管仲听了汇报后说:“不意我君之萌(百姓)中一国而五君之征(税)也,然欲国之无贫,兵之无弱,安可得哉?”桓公请教用什么办法解除百姓免除高利贷之苦。管仲提出了以下的办法:下令召集高利贷者来朝,但要献织有“枝兰鼓”的美锦。这使美锦的价涨了十倍,每匹价值万钱,桓公所藏同类的美锦也就涨价了。高利贷者来朝时,桓公感谢他们借贷给贫民得以完成纳税任务,说愿以美锦为农民偿还本息,免除农民的债务负担。桓公拿出美锦还不到二千纯,便解除了农民借据上的债务。这就是管仲所提出的“反准”措施。管仲所用的办法也是一种平准措施,意义虽大,国家却一无所得,反而付出美锦三千纯,因而称为“反准”。

西汉时,高利贷者剥削已很严重,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王莽代汉后想以赊贷法使人民摆脱高利贷者之害,因用人不当,适得其反。(www.xing528.com)

文帝时,贾谊曾上书文帝指出富商巨贾囤积居奇、放高利贷以“兼并农人”:“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一些非法商人就这样勾结官府“积贮倍息”以“兼并农人”,这便是农人之所以流亡的原因。

景帝平七国之乱时,有眼光的高利贷者也在发国难财。吴楚七国叛乱,景帝派军讨伐,命令长安中的封君、列侯参军,他们为买武装战马等,向子钱家贷款,当时子钱家因他们的侯邑都在关东,而今战争成败未定,故都不肯贷款,只有无盐氏有看准时机,贷出千金,吴楚叛乱很快平定,一年之中,无盐氏得息十倍,因此富埒关中

及王莽代汉,为制止高利贷的高利剥夺,便制定赊贷法。赊贷的对象是贫民,它规定百姓家有困难和丧事等,贫而无钱的可向赊贷部门贷款,不要缴纳利息,但规定一定期限。此外,无生计者要谋生也可申请贷款,月息百分之三。本来是为人民做好事,但赊贷部门操纵在贪官和商人手里,赊贷基金被他们借空贷尽,转手以更高的利息盘剥贫民,反而助长了高利贷者的财势。因而,这一赊贷法得利的是贪官和高利贷者,受尽盘剥的仍然是贫苦百姓。王莽与高利贷者的斗争终于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